淮安市被确立为“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国家试点城市以来,按照改革要求和群众需求,多措并举,将“DIP”国家试点工作做细、做精、做实,探索具有淮安特色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新方式。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配套机制上突出“细”。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市医保局成立“推进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家指导、医疗数据等7个工作组,明确分工,通力配合。二是出台工作方案。印发《淮安市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三是建立汇报机制。“领导小组”不定期召集各工作组汇报交流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发现亮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
二、细化落实举措,在推动部署上突出“精”。一是紧抓重点。收集二级以上医院2018—2020年病案数据,经重新清理筛选校验审核后再次分组。二是破解难点。组织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集中改造病案首页采集系统接口,进一步强化数据填报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全市已完成39家二级及以上和176家一级定点医疗机构2020年病案历史数据的采集报送工作。三是精准对接。对上:向国家和省医保局、国家医保研究院、市委市政府及时汇报工作动态,争取支持;对下:指导县区医保局和相关定点医疗机构做好落实,开展培训;内外联动:密切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沟通。
三、聚焦善作善成,在工作成效上突出“实”。一是夯实“两定”基础。制定出台《淮安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零售药店的通知》,加强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管理,夯实“DIP”试点工作的“两定”(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基础。目前,全市共有1754家定点医疗机构和1336家定点药店纳入医保协议管理。二是筑牢信息支撑。全面贯彻执行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组织贯标培训。“两定”机构和“三类”人员(医保医师、护士、药师)等5项编码数据,已实现全量、动态维护。三是聚力创新升级。在全面掌握“DIP”付费技术内涵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病种分值测算方式,科学设置定点医疗机构分值系数,统计出1837个常见病种,形成2501个病种分值,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医疗服务可量化,医疗行为可考核,费用增长可控制,患者负担可减轻,基金运行可持续”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