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在中国,肺癌多年高居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因为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总体五年总体生存率不足20%,已经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癌症第一杀手”。很多人都关心,哪些是肺癌的高危因素?如何能早期发现肺癌?在第22个“国际肺癌关注月”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国内肺癌诊治知名专家、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史美祺主任医师,请他为大家带来权威解读。
数据:长期被动吸烟危害不小
史主任提醒,吸烟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0-30倍。87%的肺癌病例可归因于烟草暴露,80%的男性肺癌患者是由吸烟引起的,女性为45%。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1年版《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下称《指南》)中将以下人群纳入肺癌的高危人群:年龄55~74岁,吸烟史≥30包年,戒烟史<15年;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有直系亲属确诊肺癌等这类人群纳入肺癌的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防癌体检。由此看出,长期被动吸烟的危害很大。
提示:非高危人群也不安全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建议,高危人群在50-74岁要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但在临床上,非高危人群肺癌发生率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女性非吸烟者相当普遍。这一现象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2015-2021年国内一项研,对11709位居民开展了一次低剂量CT检查,结果有200位居民确诊为肺癌,其在高危人群中检出率为2.3%,而非高危人群中检出率是1.3%,仅有55.6%的肺癌确诊患者符合《指南》的筛查标准。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若使用《指南》推荐的筛查标准,近一半能够发现的肺癌被“忽视”了。史主任指出,肺癌筛查不应是高危人群的“专利”,非高危人群也需主动参与。
建议: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早期筛查的“黄金手段”
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痛、乏力、消瘦、贫血等症状而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机会,所以肺癌的早期筛查、早期发现特别重要。低剂量螺旋CT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X线胸片的4~10倍,可以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美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与X线胸片相比,在高危人群中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降低20.3%的肺癌病死率。低剂量螺旋CT具有简便、易行、价廉、损伤少、灵敏度高、患者参与性高和易普及等优点,可作为高危人群肺癌筛查可靠的基础检查手段。
真相:只有约5%的肺结节是恶性的
很多人听说肺部发现结节,就以为是得了肺癌,大多惶恐不安,力求一切了之。史主任介绍,随着群众防癌意识的增强以及低剂螺旋CT的广泛运用,大量的肺结节和早期肺癌得以及时发现。但肺小结节离肺癌还很遥远,群众大可不必恐慌。所有的肺结节中,只有大约5%最终被确诊为肺癌,其余都是良性的,不需要手术切除。即便是原位癌,医生也不建议过早手术,而要密切随访观察。
辟谣:磨玻璃结节并非最危险
很多人把磨玻璃等同于肺癌,史主任说事实并非如此。依据结节密度将肺结节分为三类: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磨玻璃密度结节。恶性概率由高到低是:部分实性结节63%>磨玻璃密度结节18%>实性结节7%。也就是说,部分实性结节最危险,而实性结节相对安全。但后者一旦是恶性,其程度极高,疗效很差。
警惕:胸部CT报告出现这些关键词要注意
史主任提示,如果胸部CT检查报告出现如下关键词,则要怀疑恶性的可能:结节大小≥8毫米;结节密度不均匀;呈磨玻璃状,尤其是伴有实性成分的磨玻璃结节;结节边缘不光滑,周围出现螃蟹脚一样的“毛刺状”,或有多个圆形边界的“分叶状”。此时应携带相关影像资料来医院就诊,由专业的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记者 孙骏 通讯员 胥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