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实习生 张琳钒 通讯员 张鑫)
秋分到,宜进补防秋燥
今年的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秋分之后,气候逐渐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有时气温仍较高。热能伤津、伤气,燥盛则消耗津液。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侯茜提醒大家,秋分的养生要点应当适当进补、平衡膳食以及预防秋燥。
秋季容易出现秋燥症候,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皮肤以及肠道系统三方面。呼吸系统可能会出现口鼻干燥、咽部干燥等不适。而皮肤则会逐渐感觉到干燥、瘙痒,甚至出现干裂、皮屑脱落等,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除此以外,肠道干燥造成肠道津液不足,容易出现大便干结难解、便秘、腹胀等情况。因此在预防秋燥时,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如西洋参、太子参、麦冬、沙参、地黄、黄精等。
秋已过半,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此时,更要注意平衡膳食。秋季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可以增加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入,如鸭肉、猪肉、鳖肉、乌骨鸡、鱼、禽蛋、奶制品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能增强抗病能力。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可以常服补肾健脾的莲子、山药、白扁豆、百合等。
此外,秋季的饮食宜少辛多酸,也就是说要少吃辛辣发散的食品,如辣椒、生姜、肉桂、花椒等;同时忌食煎炸烧烤等肥甘厚腻之品,因为这种食物的摄入易生湿热,损伤脾胃,助“燥”为虐,加重秋燥;其实,也可多吃葡萄、石榴、柚子、山楂等酸性食物。
秋季的气候忽冷忽热,有时又秋雨连绵,人们稍不注意就会伤风感冒或旧病复发。但是,如果能及时应用食物防治,则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侯茜主治医师还推荐了三款药膳。
玉屏风散
出自《丹溪心法》,使用黄芪10克、白术20克、防风10克一起煎水代茶饮,或服用玉屏风颗粒一天2至3次。针对基础病多、体质较差、易感冒及气虚的人群,如出现疲劳乏力、怕吹风、易出汗等症状,可以在秋季坚持服用玉屏风散,可以起到补气固表止汗、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薯蓣饮
此方是民国名医张锡纯的名方,由怀山药一味药组成。可用山药120克,洗净,去皮,切片(或干山药60克,浸泡后去皮切片),大枣10枚洗净,与大米50克一起加水适量煮粥,再加蜂蜜适量调味,每天早晨空腹服1至2小碗。山药古称薯蓣,味甘,含有脂肪、蛋白质、粘液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可补肺、脾、肾三脏,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宜多服常服,适用于虚劳乏力、大病术后、消化功能不好、慢性咳嗽气喘、夜尿过多等。
葛根天麻汤
使用葛根、天麻各15至20克,洗净,加红枣10枚,加水适量煮汤,每次服用1至2小碗,连枣同食,每天2次。秋季天气渐冷,有些老年人或者高血压患者如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者,可服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