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实习生 张琳钒 通讯员 顾海雷 章琛)86岁高龄的潘爷爷素来身体强健,精神矍铄,退休后的他依旧生活丰富多彩,喜好交友旅行、感受生活的美好。可今年7月初他突感胸痛,胸闷伴活动乏力,经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三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潘爷爷的生活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但经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出现反复高热,尿少、精神萎靡等改变,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于7月19日几经辗转慕名前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科室火速展开多学科联合会诊,为患者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争取时间。
快速识别,迅速启动器官支持
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医师袁受涛会诊后考虑患者存在心源性休克合并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有收治ICU指征。立即转入ICU加强医疗,入ICU时患者神志嗜睡,血压83/29mmHg伴频发心律失常、无尿;床边超声评估患者心功能,心脏收缩功能严重下降,左心EF仅29%。重症医疗团队立即予以置入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通气、植入IABP辅助心功能;护理团队精细计算多巴胺、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的支持剂量并保证液体的及时恒定输注;同时予以CRRT预充上机,进行清除炎性介质的同时实现精细化的液体管理。在ICU副主任施乾坤和护士长冯萍的指挥与帮助下,团队“快速、及时、有效、安全”地开展治疗与护理,为患者入科后维持循环稳定争取了时间。
排除万难,高效手术开通血管
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在患者心功能好转循环趋于稳定后,经过综合评估后决定于7月26日予以患者外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在转运呼吸机、IABP辅助及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辅助下,抢在雷暴雨天气的间隙期,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邹磊、舒畅医生及孙云霏护士面对危重患者的转运进行有效评估措施与全面准备工作,确保患者外出治疗及往返途中的安全。由于患者血管病变严重,最长处95%钙化伴狭窄,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但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不畏艰难,胆大心细,反复研磨,仔细研究操作方法,同时重症医学科团队动态持续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血压稳定为PCI术保驾护航,最终成功植入支架3枚,顺利开通血管,心功能显著提升。
持续优化救治流程,确保患者康复
这一切得益于重症医学科在救治流程的不断优化,得益于重症医护团队的快速反应和果断处理。精准、精心、精细的开展治疗与护理工作,及时为心肌梗死患者开辟“时间通道”。每日床旁超声评估患者心功能,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逐步有序撤离了IABP及CRRT等辅助手段。与此同时强化营养支持,积极抗感染治疗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措施落实在最短的时间内纠正感染;经过2周的治疗,目前患者神志清楚,肝肾功能恢复,消化道大出血及时予以肠镜下止血,治疗期间未出现心衰、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在病情稳定后积极予以开展早期康复锻炼,潘爷爷的肢体活动及活动力量也在逐渐增强,逐渐恢复精气神,即将回到原本的生活状态,实现他心中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旅游梦想。
重症医学科施乾坤副主任指出,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急、恶化快、病情重、死亡率高,严重者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进行治疗。今年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成功救治多例由外院转入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重症医学科常规开展如 ECMO 、 IABP 、DPMAS、CRRT、PICCO、S/G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经食道心脏超声、床旁鼻空肠管置入、经皮气管切开等重点专科必备技术项目。在危重患者抢救方面有专业的团队、专业的诊治护理技术;同时也在参与重大烧伤抢救及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救治经验,能够为每一位重症患者精准高效的提供诊治、护理与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