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孙茜)昨天是立冬时节,恰逢最强寒潮登场,南京忽如一夜“冬”风来,气温陡然从2字开头跌至个位数,今早最低温甚至只有1℃。断崖式降温不仅带来体感不适,对于健康也是极大的考验。
心跳骤停、脑血管意外频发
“从昨天下午到今天凌晨,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十分忙碌,不仅收治了2例心脏骤停患者,还有不少心衰、脑梗的患者。”据急诊值班医生藕二祥主任医师介绍,昨天夜里1点左右,救护车送来一位87岁尿毒症长期透析的老年患者,老人半夜突然跟家人说不舒服,随后倒地意识不清,家人紧急拨打120。这名患者在救护车上突发心跳骤停,幸好120急救人员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到省中医院急诊后患者已恢复自主心律,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控制心衰等急救措施,终于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患者的生命,目前考虑为心衰急性发作,目前老人神志清楚,有待进一步观察。
“早上7点20又接诊了一名突发心跳骤停的患者,只有47岁很年轻,然而他却没这么幸运。”藕二祥对此感到惋惜。据了解,这名患者是在南京打工的外地人,早上6点50突然倒地,7点12分由工友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患者体型肥胖,再根据患者的化验检查,考虑为急性心梗的可能性极大。
气温剧烈变化,不仅心梗高发,脑血管意外也防不胜防。在江苏省中医院急诊脑病中心,因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前来就诊的患者陆续增多。55岁的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昨天下午他在省中医院门诊候诊时,突然出现头晕、右侧肢体无力的症状,家人赶忙用轮椅将他送到急诊。接诊的脑病中心医生朱元表示,“经过核磁、CTA等检查,患者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考虑病因可能与气温骤降有很大关系,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永久性偏瘫、语言障碍、痴呆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
进入“魔鬼季” 出现这些情况要重视
进入冬季,几乎每次陡然降温,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以及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都十分危险。藕二祥主任医师表示,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和刺激下,血管会骤然收缩,这时候,长期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有大量脂类沉积与硬化斑块,导致血液流通受阻,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此外,冬季排汗减少,喝水也较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收缩,斑块破裂极易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冬季容易感冒,易患呼吸系统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都会使原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加重。
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是心脑血管病患者猝死的高峰期,又称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魔鬼季”,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就会增加2%。专家提醒,如果突然出现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或理解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头晕,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不明原因的头痛等症状,就应提防脑卒中发生。如果反复胸闷,胸痛,发作加重,频率增多,特别是夜间容易从睡梦中憋醒,服用麝香保心丸或硝酸甘油,但胸闷胸痛缓解的效果也不明显,就要警惕急性心梗的发生,这两种情况都要立即就医。
如何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防寒保暖
冬季寒冷,特别是当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要注意及时添衣。心脑血管遇冷容易收缩、痉挛,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进一步诱发心肌梗死或者脑梗死等意外疾病,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另外老年人尤其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勿用冷水洗脸、洗衣,以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
2、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健身舞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但要注意运动不能太猛、太急、太剧烈。
3、心态平衡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4、饮食要清淡
冬季天气干燥,适当饮水,晨起要保证一杯水。食物尽量多样性,宜荤素搭配,少食油腻、高热量、高脂、高胆固醇和高糖食品,尤其要避免暴饮暴食,有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调整血脂达标。
注意了!气温骤降这些疾病也会高发
气温骤降,除了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一些疾病高发,需要引起重视:
1、呼吸道疾病
气温下降,冷空气刺激后气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损,继而气道反应性增高,很容易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因此气温骤降时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
2、肠胃病
冬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为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患者到了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饮食上注意暖胃养胃,多喝些热水,少吃冷食,按时吃饭。
3、骨关节病
天气变冷,不少人出现膝盖酸痛、上下楼疼痛加重、甚至关节出现“嘎吱”响声等症状,这是膝关节炎的典型症状。受凉受寒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诱因,正值降温时节,注意膝关节保暖不要让膝部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