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颜婧怡)南医大四附院神经内科医生沈福玉支援西藏已近半年,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远离家人,他在雪域高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书写着医者精神。
挑战困难,勤学不辍
初上高原时,沈福玉也经历了心慌、气喘等身体不适。但在同事的关心帮助下,他逐步适应了高原环境,克服了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困难,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沈福玉之前一直在神经内科工作,专业分工较细,来到墨竹工卡以后,主要负责内科和急诊工作。因为当地的条件所限,内科并没有进一步细分专科,所以在工作中沈福玉要处理循环、呼吸、消化等等各个内科系统疾病,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最令他棘手的还是急诊,内外儿科的急诊都要兼顾,沈福玉尽快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新同事以及后援医院专家的帮助下,他掌握了很多内容,提高了诊疗各科急症的能力。
培训指导,送医下乡
半年来,沈福玉多次为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开展学术讲座、组织培训,每周在内科病区进行教学查房,不定期进行病案质控,并指导内科医生如何更好的带教实习医师。为配合南京“墨竹工卡县正畸治疗”援藏项目,沈福玉团队初期筛查了近30名各种躯体畸形患者,为后期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也积极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为当地百姓进行义诊,受到了墨竹群众的普遍欢迎。
对症施治,救治疑难
面对善良、淳朴的藏区群众,沈福玉在与他们真诚的沟通交流中,感受到了他们对援藏人员的信任和敬重。今年5月,一名29岁的男性患者由父母陪同来到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就诊,沈福玉一眼看到病人就觉得他的病情较重,患者当时精神萎靡,皮肤粘膜苍白,面部及双下肢浮肿,进一步询问病史及检查,发现他患有癫痫、肺部感染、肺结核、贫血、肝功能异常等诸多疾病,反复发作抽搐,全身乏力,活动后易气喘,食欲很差,曾多次在拉萨及内地多家医院就诊,经治疗后病症未见好转。看着患者及家属充满期待的眼神,沈福玉当即将患者收住入院,经过和科室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一天天好转,癫痫发作明显减少,进食日渐增加,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出院当天,患者的母亲紧握着沈福玉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虽然听不懂老人家的语言,但他们的感激之情沈福玉是真切感受到了。沈福玉说:“能够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感到的最大欣慰。”
争取支持,提升素能
援藏工作期间,沈福玉深有感触墨竹工卡县医疗条件的落后:基础设施较差、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医疗设备设施不强、技能培训器材严重缺乏、医院职工文化生活较为单调。沈福玉与援藏医疗组援友一同将医院的实际情况向墨竹工卡县委县政府和援藏工作组以及后援医院汇报,并请上级领导们到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实地考察,为医院争取资金、技术等支持。在各方支持帮助下,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综合阅览室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期还要争取捐助更多书籍,以增强职工学习兴趣,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而模拟技能培训中心的正式启用,标志着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医学教学培训工作“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医护人员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优质平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医院快速发展。
引进技术,造福百姓
刚来到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工作时,沈福玉发现这里的内科病人构成主要是以呼吸科、消化科病人为主,而且很多病人都患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许这与高原特有的环境有关,针对此情况,结合医院曾有人员在南京进修胃镜检查,沈福玉与科室主任沟通后并取得院方大力支持,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如胸腹腔积液闭式引流、胃镜检查等,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痛。虽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病人较多,但医院很多化验检查不能做,严重阻碍了临床工作的开展。于是沈福玉积极做好各方协调工作,现已将胸腹腔积液常规生化以及体液分泌物标本的培养加药敏检查先期开展起来。除了仪器检查设备较为缺乏,病人用药也比较短缺,比如降糖药连普通胰岛素都没有,遇到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只能转到拉萨去。为开拓医院的业务,更为了减少潜在的医疗风险,沈福玉向院领导汇报后联系医院药剂科,购入了胰岛素、格列齐特、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内科常用药,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就医。
心系疫情,白衣逆行
今年7月,南京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远在西藏的沈福玉也感受到了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医院严防死守,沈福玉也经历了6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经常晚上近10点才下班。沈福玉说:“我们远在他乡也帮不上忙,只能通过录制短视频为你们加油,你们辛苦了!”
援藏工作经历对沈福玉来说是一段难得的人生历练,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藏区人民的情谊和关爱,结识了令人永远珍惜难忘的朋友,特别是还锻炼了在雪域高原艰苦复杂环境下开展救治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藏汉一家亲,沈福玉说,选择援藏,奉献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