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孙骏 通讯员 花婷 韩亦念)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南京人平静的生活。处于最前线的禄口,成为南京防控任务最重的区域。自7月29日起,禄口街道全域调整为高风险地区,直到8月2日,禄口街道全域已开始第六轮全员核酸检测。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一群白衣战士持续的战斗。
据悉,自7月29日,南京同仁医院派出80名“战士”奔赴禄口战“疫”一线。这群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身负责任和使命,浴火淬炼,用实际行动吹响了嘹亮的战疫冲锋号。
“支援时长不定,任务不定、检测对象不定。”29日上午8点,一份紧急通知下达。面对未知情况,南京同仁医院的医护人员并没有迟疑,下午1点30分,便集合了80名队员完成鼻拭子核酸检测院内二次培训,随即奔赴禄口支援核酸检测点。
00后: 曙光中的新起之秀
29日零点,宋羽仍在禄口街道录入核酸检测人员的信息。厚重的防护服将身体遮挡得严严实实,汗水从额外沿着鼻梁不断往下流,眼镜一片模糊,她将眼睛不断凑近手上的身份证,吃力地看着上面的信息。
宋羽是此次支援队伍中年纪最小的一个,才20出头。我们以为那些还应该被呵护的00后,如今却已经开始承担起守护大家的责任了。她穿着防护服、手套与N95口罩,一层楼一层楼的往上爬,将手机对准身份证识别后,在手机上操作两下子,一整套操作流程规范又娴熟。“别看我年纪这么小,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支援核酸采集了,我有经验的。”宋羽这样和我说道。
作为一个刚工作一年不到的年轻护士,这是她头一回经历如此紧张时刻。同行的几位小伙伴面对这样的时刻,也曾出现过焦虑、忧愁的情绪,但宋羽却语气十分坚定,即使是中暑也丝毫不曾退缩。“防护服一穿就不能脱下,外面的风进不来,脸上不断冒汗,还不能擦。”宋羽说道,虽然很辛苦,但想到这是一名护士的职业使命和担当,她觉得非常有意义。
她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下这段感动的瞬间,“不问归期,贡献绵薄之力”,并附上自己身着防护服在核酸检测采样点现场的照片。
90后:担当成熟的青春力量
吴正国是一名年轻的90后医生,刚下夜班的他听到有支援任务第一个冲上前报名。“我知道风险大,任务重,但总要有人去完成这件事,我觉得我的肩上有这份责任。”他如此踊跃报名,正是想弥补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
2020年疫情时,全国的医护工作者驰援武汉,当时还在规培的他却因为未达条件,只能默默为出发的前辈、老师们加油鼓劲。每每想到自己学医初衷,多想能在需要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与大家并肩作战。于是此次发生疫情时便毫不犹豫的选择冲向前线。
禄口街道大部分是偏远农村,并不像市区核酸检测一样能够固定地点,需要挨家挨户上门采集。居住的分散、烈日暴晒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每走一步,汗都顺着腿往下流,他的双手也早已因频繁消毒脱皮开裂,而最让他难受的是后背捂出了疹子,痒的时候异常难忍,于是他只能洗澡时用劲搓洗挠破,因为疼比痒更能忍。“这些都不算事,大家每天都跟水里拎出来一样,谁不双手脱皮,谁不开裂,只要能帮到禄口的这些市民,就是值得的。”
支援禄口核酸采集工作的第一天,一位门口的老太拉住了吴正国,刚开口一句“怎么了?”就让老太太从声音认出了他。“我说看着眼熟,看你背后的名字也不敢确定,你一说话,我就听出来了”,老太太的眼里不难看出小小的激动。原来,就在不久前,老太太的老伴因病住院,而当时的管床医生吴正国。疫情当下,整个禄口笼罩着紧张的气氛,穿着隔离服的医护人员让人产生不少恐惧,遇到认识的医生让老太太脸上尽显欣慰,简单说了两句老伴的近况也再次表达了谢意。“还是要注意饮食啊,这么热的天不要为了省钱不开空调,身体最重要。”职业病大概也有唠叨与嘱咐,临床工作中得到病人的理解与信任是多么的幸福,能在包的严严实实的情况下被认出,还是让他的心里有了一丝暖意,辛苦的付出是值得的。
80后:抗疫前沿的骨干先锋
和段小英联系上的时候,她正和大部队赶往支援禄口高风险地区的路上,声音沙哑却满含坚韧的力量。骨科护士长段小英是这次支援禄口两支队伍的队长之一。接到通知后,她立刻与家人沟通,将孩子托管给老人,准备“应战”。这次的战场禄口,不仅是高风险区,同时也是她的家乡。“支援的通知来的非常紧急,面对诸多未知的因素,还是会有压力的,但这是我想做的事,我是去拯救我的家乡,不会退缩的。”
短短7天的支援时间,段小英的队伍已经变成了一个精锐的部队。后勤保障组、物资协调组、消杀工作组、核酸登记组……40个人的队伍,8个战疫分组,虽然都是从各个科室集合来的医生、护士,但他们已经不是一团散沙,而是一个团队,一个完整的、井井有条的家。
40个人分为20组,有时下午出门,深更半夜才可以回到住处,共同分担采样工作。几天以来,却没有一位队员申请休息,每个人都在坚守。“没关系的,我不累,我还能坚持的住。”每到支援时,段小英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们这组队伍里有年纪比较小的,身体较弱的,刚开始我还在担心他们是否能坚持下来,但是这么多天下来,即使是中暑,也没有一个人和我喊过需要休息,都在默默坚持。”
看着护目镜下一张张被汗水打湿的面孔,接受检测的市民也是既感动又心疼。没办法给医务人员送吃的送喝的,他们就搬来家里的电风扇,有的老奶奶甚至摇起蒲扇为医务人员轻轻扇了起来,哪怕有一丝凉风也想让他们感受到。“有时候刚敲开住户的门,二话不说他们先塞上两瓶冻好的矿泉水放到我们腋下,不接受都不行。”说起那些可爱的市民,段小英的语气里满含笑意,这一件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却化解了夏日的暑热,在医护人员的心中撑起了一片荫凉。
70后:坚守一线的中流砥柱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8月5日在休息的酒店中,陈军对着生日蛋糕,许下了她48岁的生日愿望,祈愿疫情早日散去,祈愿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平安归来,祈愿能够早日战胜疫情,夺取胜利。
身在抗“疫”一线,她自己都已经忙的忘记了8月2日这一天是她的生日。7月29日,随着一声令下,陈军作为核酸检测队代队长出征禄口,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踏上支援的征途了。第一天的任务是禄口星汉城的核酸检测工作,小区内布局复杂,有的是6楼的楼梯房,有的是11楼的电梯房,任务十分艰巨。“当天气温很高,任务量大,我都为队员们担心,穿着防护服很容易中暑。”陈军说道,“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退缩。甚至在最后,当一队的核酸检测任务完成,脱下防护服在路边休息,另一队还有三、四栋楼任务没完成的情况下,这一小队队员二话不说,再次穿上新的防护服去了那几栋楼。说实话,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很感动很感动,才第一天我们已经学会了团结,学会了互相承担责任。”
陈军的爱人也是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的一员,彼时他正支援在院内发热门诊的一线。谈起爱人,陈军语气中有一丝遗憾,“这周六是他的五十岁生日,这么多年都没好好给他过过一个生日,本想着周六能好好给他庆祝,这下看来是泡汤咯”,但过不了一会,她的语气又再次坚定起来,“不过没事,即使无法在一起庆祝,这个生日也是有意义的,我相信他能理解我的。”
在医护人员中,还有很多像“宋羽、吴正国、段小英、陈军”这样的例子,他们用不惧的模样阻挡病毒的传播,让不退的坚守构筑出通往幸福灿烂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