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胸闷胸痛,99岁老爷子突发心肌梗死
一个月前,99岁的王爷爷由几位家人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出现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心内科主任医师汤涌细致询问,发现这位爷爷在一周前曾有过胸闷胸痛,伴有大量出汗,全身发冷,持续了大约半个多小时,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后胸痛症状有所缓解。
王爷爷一开始没当回事,但禁不住家人的劝说,才到医院来看医生。
汤主任按照胸痛流程开了相关检查,查出来的结果吓人一跳:心电图提示V1-V4 ST段抬高,心肌酶谱:CK-MB29.48ng/ml(正常值0-4.87ng/ml)肌钙蛋白I 6.36ng/ml(正常为阴性)肌红蛋白223.8ng/ml(正常值28.0-72.0ng/ml)肌钙蛋白T 9701.0pg/ml(正常值0-14.0pg/ml),这是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作为心内科最致命的疾病之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指数倍增加,≥75岁高龄老年住院病死率为15.7%。对于99岁的王爷爷来说,无异于一只脚踏进“鬼门关”。
高龄高危 医护团队反复讨论治疗方案
汤主任立即把王爷爷收住院,组织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紧急讨论。回顾病史,王爷爷不吸烟,不喝酒,平时坚持在公园散步,一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十多年前年做过胃癌手术,至今未复发。虽然入院时生命体征大致平稳,但王爷爷早已错过了急诊行支架植入术的时间窗。
对于王爷爷来说,年龄就是他最大的高危因素,并发症多、出血事件和病死率高,手术不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后续一系列治疗的挑战,他的GRACE评分195分,即住院期间死亡风险及出现后6个月死亡风险均属于高危。
最终,汤主任决定:先卧床休息,使用强化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改善心脏重构等一系列药物保守治疗,待病情平稳后择期行冠脉造影术, 必要时进一步行支架植入术。
随时有可能再发心梗 医患互信,拟行高风险手术
万幸的是,经过一系列的药物治疗,王爷爷未再出现明显的胸痛症状,胸闷气喘一天天地好转,反映心肌损伤的指标,肌钙蛋白T也在逐步下降,没有出现抗血小板治疗后器官出血的表现,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引发心肌梗死的血管仍未开通,随时有再发心梗的可能。王爷爷症状虽缓解,但病情仍未稳定,汤主任准备为王爷爷进一步行冠脉造影术。对于如此高龄的患者,王爷爷的手术风险极高,但家属百分百的信任给了医生放手一搏的勇气。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排除万难,顺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患者血管的情况和预想的差不多,存在主要血管的严重病变:左主干未见明显异常;前降支管壁不规则,中段长狭窄99%;回旋支管壁不规则,未见明显狭窄;右冠细小,近段狭窄50%;冠状动脉左优势型。
Syntax评分16.5分,经与家属沟通后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LAD中段病变处。在前降支远段植入2.75*30mm Resolute支架,重复造影,无残余狭窄,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
做完手术返回病房后,王爷爷感觉胸闷缓解了,喘气顺畅了,堵在心口的那块石头消失了,一直悬在医生和家属胸口的那块石头,也稳稳地落在了地上。
术后第二天,卧床半月的王爷爷撤下了监护设备,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地站了起来。术后第三天,王爷爷拄着拐杖,自己走向了卫生间。术后第十天,王爷爷亲手把锦旗送给汤涌主任。术后十四天,王爷爷没有再发胸闷胸痛,在一家人的簇拥下,走出了医院大门。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
汤主任介绍,与年轻人不同,中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20%—40%有典型胸痛症状,因为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早期及时诊断救治是有效降低住院病死率的关键。
需特别注意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冷汗等,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非典型临床表现时,应首先怀疑并考虑到有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就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骏 实习生 王月 王文欣 通讯员 晏煜昊 张诗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