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特适合 历史悠久的骨科外固定方法这家医院还在用
2020-07-20 16: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冯瑶 颜英杰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冯瑶 颜英杰)在人们崇尚传统治疗方法的当下,曾经在60年代和80年代较流行的骨科外固定方法---中医正骨小夹板固定,因不用开刀手术,注重功能恢复,正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可。“虽然当下各种现代骨科手术技术日新月异,但中医正骨保守疗法仍具有明显的优势,四肢骨折通过我们拔伸、折顶等手法进行闭合复位,再用小夹板外固定,既减少患者的损伤与痛苦,又方便调整松紧、外敷膏药、早期功能练习,临床效果非常好。”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魏成建主任医师介绍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的流失,大多数老人都患有骨质疏松,在加之老人反应能力的降低,稍不留意容易外伤引起骨折,最常见的就是上肢,靠近手腕部的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是全身重要的活动关节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方法不当,容易有很多后遗症,如创伤性关节炎等。老年患者多数年纪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伤前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往往预后较差。虽然骨折后手术方法较多,但由于老年人手术存在麻醉意外和感染的风险,甚至有些老年患者因身体原因不能耐受手术。

儿童和学生由于外伤导致上肢骨折,特别是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加上儿童生长发育快,家长担心手术风险和手术后留下疤痕等后遗症,因而多数家长选择小夹板固定。

小夹板固定创伤小、恢复快

“四肢骨折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创伤小、恢复快。具有简、便、轻、廉的特点。在骨科治疗中的中医特色体现得很明显。” 骨伤科魏成建主任医师分析。中医正骨主张用一整套传统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功能,中医正骨初期要对准,要消肿,要祛瘀,要止痛。中期要续骨,要和营活血。后期要补肝肾,要功能到位,要防后遗症。而小夹板外固定刚好具备:有效的防止骨折端再发生移位,便于及时进行锻炼,防止关节僵硬,不妨碍肌肉纵向收缩,有利于骨折愈合,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需要经常调整,关键还费用低廉。

家住六合横梁的今年77岁的钱奶奶前段时间家里人都下地干农活,为了能帮家里人做做饭,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天天忙里忙外。前两天下雨路滑一不小心摔倒,造成腕关节的骨折。在当地医院就诊后,建议要进行手术治疗,但考虑到钱奶奶高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麻醉风险大,加上病人经济不宽裕,医生建议病人到江苏省中医院骨科看看能否保守治疗。魏主任接诊后,经过检查,决定先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复位,然后用小夹板进行外固定,外敷该院伤1膏药,同时为其开出中药汤剂内服,同时还可以进行功能,内外兼施加快骨折的康复。5周后经过复查骨折基本愈合,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上月初,家住南京河西9岁的菁菁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左胳膊就感觉疼痛难忍。家人闻讯后赶紧带她来到了江苏省中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菁菁左侧尺桡骨骨折。父母十分担心,怕孩子小,开刀留下疤或影响上肢功能。接诊的魏主任在仔细分析其病情后,建议保守治疗。随后魏主任先为菁菁进行了中医正骨手法治疗,之后进行了夹板固定,并叮嘱菁菁家长:孩子还小,平日活动量大,要定期来复查、调整夹板角度。一个多月后,复查CT提示骨折愈合良好,左胳膊的功能恢复也不错,没有任何后遗症。

传统、现代,动、静结合

早在晋代,著名医家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就有了对竹夹板固定的记录。近二千年来,一直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0年代我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提出小夹板外固定骨折的四项原则——“动静结合” “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把用小夹板治疗骨折的理论与技术提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临床使用中,我们不断创新,发明了许多新型小夹板。尤其是将传统方法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首先提出了新‘动静结合’理论,独创智能气囊式小夹板”魏成建介绍,根据新‘动静结合’理念设计出智能气囊小夹板。仍用原本的木质小夹板,扎带为气囊扎带,有2—3个,不影响夹板的通透性,控制系统轻巧随身携带。压垫为气囊,可随意放置,调节压力防止骨折再移位,如骨折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移位、骨折再移位,调节压力纠正移位。如有老年体弱患者不能耐受一次复位的疼痛刺激,可直接通过压垫来复位。分次调节压力,进行渐进式复位。该夹板扎带压力智能控制,安全稳定,压垫加压程度人为控制,是智能化的可动力加压的新型夹板,创新了传统的复位及外固定的概念。

“中医骨科保守治疗,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创新,只要临床疗效好,简便轻廉。患者认可,虽然不是主流但我们会始终坚持。”魏成建如是说。

标签:
责编:孙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