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继电保护领域的80后“大师”(谢丹娜《江苏工人报》、通讯)
2020-12-04 08:52:00  来源:江苏省总工会  
1
听新闻

陈昊:继电保护领域的80后“大师”

本报记者 谢丹娜

日前,国网江苏检修公司员工陈昊领衔的创新成果“变电站智能化检修调试平台的研制”荣获2019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这是该年度江苏唯一一个工人创新类获奖项目。

陈昊是国网江苏检修公司南京运维站的青年员工。年仅40岁的他,已成为继电保护领域的IEC中国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江苏工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电网公司专家。这位被同事们称为“大师”的80后,凝聚一大批青年职工投身电力一线创新创效,为电网和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推动中国的电力技术标准走上了世界大舞台。

创新,源于生产现场需要

翻滚向前的履带、方正结实的车身,负载着“娇嫩”的试验仪器,不仅腾挪穿梭如履平地,还能随时提供“充电补给”……这就是陈昊此次获奖的创新成果——变电站智能化检修调试平台。

“我们研制的变电站智能化检修调试平台,其实已经进化到2.0版本。”陈昊告诉记者,“这个成果,来自于多年前在生产一线现场的灵光一现。”

那是2013年的一天,陈昊带着班组成员在变电站保护室开展二次设备校验工作。由于保护室内没有合适的电源,他们便从室外拉来长长的电源线,为保护测试仪供电。可谁料,班员在搬运沉重的保护测试仪时,一个不小心,将仪器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精密仪器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在之后的装置校验工作中,输出的电压电流值总有偏差。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临时调换试验仪器。

这件小事给陈昊留下了深刻印象。保护装置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它的校验调试工作不能有一丝疏忽。然而,变电站内地形环境复杂,作业空间狭窄,精密试验仪器只能依赖人工搬运,尤其班组女职工拎着几十斤重的试验仪器上下楼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磕碰。更让人头疼的是,新变电站投运验收时,保护室内经常缺少合适的电源为试验仪器供电。

想到电视里坦克的履带结构可以做到上坡如履平地,陈昊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造出一种会自己爬楼的履带小车,最好还能自带蓄电池供电?于是,会爬楼的小车——多功能变电站用检修调试平台应运而生。

经过几年的改进完善,如今的检修调试平台更加智能化。针对现有变电站设备检修调试相关装备的不足,陈昊团队创新提出了“实时倾角量反馈控制方法””“双区域半径安全距离控制方法”“改进颜色模糊模式识别技术”等先进理论,攻克了“精密仪器平稳越障”“带电区域安全感知”“调试平台智能供电”和“电气设备状态识别”等安全难题,能够大幅提高检修调试效率,缩短停电时间,提高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可靠性。根据该项目成果而研发生产的产品自实施以来,应用遍及江苏电网数百座变电站,累计多送电44000万千瓦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陈昊是一个有心人,他善于从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直以来,断路器的故障诊断与处理只能通过停电检修方式进行,不能及时掌握断路器故障信息。陈昊编写并优化了故障诊断算法,研制了基于合闸振动信号进行高压断路器机械故障诊断的装置,为现场断路器故障诊断提供了利器。

一个输变电设备的螺栓松了,工人要爬高将其拧紧,经常需要申请断电、转移负荷等一系列流程,不仅工作量繁重,还可能影响用户用电。陈昊设计了一种新型电动螺栓紧固装置,一按开关就能快速而安全地拧紧螺栓。

陈昊创新团队自2014年成立以来,立足于解决生产现场遇到的实际难题,先后获得省部级创新奖项29项,地市级创新奖项17项,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62项,其中多项创新成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钻研,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陈昊个子不高,圆脸,微胖。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是精湛的职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2005年,陈昊进入电力系统成为一名普通的继电保护工。尽管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他始终踏踏实实在变电站里跟着师傅学本领,迅速成长为班组的技术骨干。他善于把专业理论与工作经验相结合,从生产实践中分析提炼,努力推动专业发展。

2006年6月,220千伏某线突发故障,陈昊主动请缨负责故障处理和分析。细心的他发现故障报文显示的阻抗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存在细小差别。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研读多篇专业文献,反复进行试验验证,他终于推导出零序补偿系数在不同线路参数、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归纳了该系数设定错误将导致的各种危险情况,并撰写了专业论文在核心期刊《中国电力》上发表,为日后类似故障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自此,陈昊在工作中更加敢于担当、乐于钻研,对现场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尝试探索解决方法,并提炼撰写成专业论文,为现场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截至目前,他已出版了2部专著,发表论文100余篇。

一线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让陈昊走上了国际大舞台。作为多个电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对电力行业相关领域技术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

2017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荐,他出任IEC(国际电工委员会) TC95 AHG3专家,参与IEC 60255系列标准制订,担任IEC TC95 AHG3中国镜像工作组召集人。

IEC被誉为“电工领域的联合国”。在全球电力市场,很多国家对电力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只认可IEC的标准。以前,这个领域长期由法国、瑞典等西方国家把控,对我国继电保护设备出口有很大影响。因此,每一次IEC会议不仅是一场技术的交流,更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2017年,陈昊作为中国专家在IEC TC95 AHG3首次会议上完成了中国智能站时间的主报告。2017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IEC智能站保护标准讨论会议上,中欧专家就智能化变电站保护数字采样方案展开激烈争论,情急之下,陈昊起身上前,在白板上画了一张原理图,并提出近10年来中国建造了世界上95%的智能站,仅我们团队就开展了数百次试验,用双手积累了比在实验室里多得多的珍贵数据。

当公式、数据、图表清晰地展现在各国专家面前的时候,与会专家一致接受并认可中国方案,修改了IEC相关国际标准草案的表述方式。

引领,帮助更多年轻人成长

在国网江苏检修公司南京运维站一楼西北角办公室,有一个20平米左右的小房间,那是陈昊的办公室,也是陈昊技师创新工作室的所在地,陈昊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许多充满奇思妙想的小发明和小创造。即使到了深夜,陈昊创新工作室的微信群里仍然互动频频,成员们时常为技术上的疑点在群里头脑风暴、各抒己见。

陈昊技师创新工作室的成员陈玮光和黄祖荣都是电气试验工,陈昊在和他们闲聊中得知试验工作时经常会受到电磁噪声的干扰,这对他们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如果能有个大笼子把我们保护起来,不受噪声的干扰,试验就不用重复做那么多遍了。”团队成员的抱怨陈昊记在了心里,不多久他便组织创新工作室开始了净空间生成器的研制,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净空间生成器正式完工,小小的黑匣子屏蔽了电磁干扰,显著提高了局放试验的准确性,成员们也终于不用在试验上做“无用功”了。

近年来,工作室形成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1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团队成员中2人入选公司“十百千”工程,8人成为国网系统各级专家,9名青年员工拥有发明专利。“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创新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真心感谢‘大师’的引导!”在陈昊的指导下取得多项专利的青年员工陈玮光十分激动。

“对于检修员工来说,科研的实际应用比理论成果更具意义。”陈昊告诉记者,团队成员一多半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平均年龄只有32岁左右,非常需要根据工作中的问题积累,提高科研的实用性。”

在2017年研究生毕业进入检修公司的孙小磊看来,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不算什么,从实验室到变电站现场拧螺丝,才是巨大的落差,“但是跟着‘大师’,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场积累的经验又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感觉很棒!”

为了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工作价值,陈昊在南京运维站办起了 “学堂”。在他的“学堂”里,不存在专业之分,知识开放共享,凡是对工作有益的思路、方法都可以展示,力求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深入钻研技术,学员之间经常在线上线下“论道”。

“我热爱电力这个专业,希望为电网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添一小块砖加一小块瓦,都会非常欣慰和满足。”陈昊表示,将带领团队成员,立足检修生产一线,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在检修战线上持续耕耘,书写青春。

标签:
责编:邱雪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