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心”生 南京人工心脏技术为心衰患者点亮重生之路
2025-11-28 13:4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骏  
1

2025年11月26日是第11个全国心力衰竭日。11月28日上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弦重启 跃动新生”心友回归2.0活动在门诊楼九楼多功能厅举行。活动现场,该院心胸血管外科专家团队与术后康复的“心友”们齐聚一堂,共同切开象征新生与希望的蛋糕。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心脏移植中心,南京市第一医院在人工心脏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临床实践,正为无数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点亮重生之路。

技术领跑:90 克“人工心脏”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人工心脏研发起步比欧美晚20年,但我们实现了‘弯道超车’。”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陈鑫介绍,不同于欧美国家经历的一、二代技术迭代,中国直接切入第三代磁悬浮人工心脏研发,其核心优势在于血液与泵体无接触,最大程度减少血液破坏,这是技术上的关键突破。

作为该技术的临床先行者,南京市第一医院团队在四年间完成110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4%,跻身全球先进行列。这款目前全球最小的人工心脏仅重90克,虽只有掌心大小,却蕴含极高科技含量,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心脏笨重的困境。“以前第一代人工心脏的驱动器像大音箱,患者根本下不了床,现在患者只需斜挎一个‘护照包’或穿特制马甲,内置电池即可正常生活。”陈鑫主任对比说。

技术的成熟更体现在广泛的适用范围上。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邱志兵透露,该院11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仅11岁,是患有先天性心肌病的儿童,最大的79岁,其中70岁以上患者为20例,打破了高龄患者无法耐受心脏手术的传统认知。40到60岁的“家庭顶梁柱”群体占比最高。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右心衰竭缺乏有效机械治疗手段的全球难题,该院一年前完成全国首例左心辅助装置用于右心衰竭治疗的手术,为复杂病例救治开辟了新路径。

生命逆袭:从“无法平躺”到登顶泰山的重生

活动现场,今年40岁的陆先生精神抖擞地分享着自己的康复故事,很难想象他曾是一名被扩张性心肌病折磨的终末期心衰患者。“2021年夏天开始,我突然慢走都会喘,到年底发展到夜间憋醒,根本无法平躺,爬一楼都喘不过气。”陆先生回忆,当时家乡医院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但两次住院治疗后并无有效改善。2022年5月,他慕名找到南京第一医院邱志兵主任时,心脏射血仅为27%。

由于药物和常规器械治疗均无效,陆先生成为该院第三例人工心脏植入临床试验患者。“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的那天晚上,我终于能平躺睡觉了,所有不适症状都消失了。”术后的陆先生恢复速度超出预期,如今的他不仅能隔天慢跑5公里,2025年2月还成功登顶泰山,用时6个半小时,全程状态良好。

“现在身上的设备加起来不到 800 克,根本看不出来。”陆先生展示了身上黑色的特制马甲,内置两块电池和一个控制器,小电池可续航17小时,大电池能支持33小时,没电时会自动报警,还能实时显示转速和流量。作为国产人工心脏的受益者,他感慨道:“生病前开出租车熬夜忽略了健康,本以为只能听天由命,没想到人工心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全维保障:从术后管理到医保护航的民生温度

“人工心脏治疗不是一台手术的结束,而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开始。”邱志兵主任强调,该院为每一位患者建立专属随访微信群,110 例患者就有110个专属群。“从医护人员到技术协调员,我们组建了专业团队,24小时不定时响应患者的任何诉求,哪怕是深夜的一点不适,我们都会第一时间给出解决方案。”

邱主任分享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两年前,马鞍山一位患者术后两个月突发室颤后当场倒地,当地医生缺乏处理经验,情况十分危急。患者家属通过随访群联系我们,我们一边指导当地医生进行紧急处置,一边协调后续救治,最终患者恢复正常。”正是这种全流程、无死角的管理模式,让人工心脏患者的长期生存更有保障。

对于患者最关心的费用问题,利好政策已落地。陈鑫主任介绍,南京市医保从2025年7月起将左心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纳入报销范围,最高报销限额约16至20万元,彻底改变了以往全自费的局面,大幅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人工心脏作为高科技产品,研发投入巨大,目前价格仍较高。但我们期待未来随着技术普及和产量提升,价格能进一步降低,让更多人用得起。”陈鑫说。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超1500万人,其中终末期患者达150万,且每年以20至30万的速度递增。而每年全国心脏移植手术仅800到1000例,供体紧缺让绝大多数患者在等待中失去生命。人工心脏的出现,不仅让患者无需等待供体,更实现了3到5年生存率与心脏移植基本相当的临床效果。

展望未来,陈鑫主任透露,医院正联合厂家研发仅重达55克的更小型人工心脏,同时探索无线充电技术,未来患者将无需体外导线,睡觉时即可实现自动充电。“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和政策支持,让人工心脏成为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救命稻草’,让他们不仅能活下去,更能有质量地生活。”

用技术突破打破医疗瓶颈,用人文关怀守护生命尊严,用政策护航传递民生温度,南京市第一医院让“心弦重启”的奇迹持续上演。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