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心力衰竭日丨做到“三早”守住心脏“最后防线”
2025-11-25 13:55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2025年11月26日是第11个全国心力衰竭日。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和各种心脏异常所导致的心脏泵功能下降的结果,是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心衰患者已高达1210万,且发病率仍在逐年增加。如何早期发现“心衰”,有效预防呢?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提醒。

心衰这些信号提示心脏“亮红灯”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邢俊武介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长期“磨损”心脏,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或心室舒张受限,最终出现“泵血不足”或“血液瘀滞”的症状。心衰早期症状很隐蔽,容易被当作“老了没力气”或“感冒”,但只要留意以下信号,就能早发现。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以下6个信号应引起足够重视。

1、活动后气短:以前能爬3层楼,现在爬1层就喘,或散步10分钟就觉得“气不够用”;

2、乏力:连拿筷子、穿衣服都觉得累;

3、咳嗽:干咳为主,平卧时加重,坐起来会缓解;

4、水肿:先从脚踝开始,按压有凹陷,早上轻、晚上重;

5、尿量减少:白天尿少,晚上尿多;

6、胸闷心慌:总觉得“胸口压了块石头”,心跳得快(每分钟超过100次)。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心衰”一般早期会有以下四种主要表现:

1、气虚乏力、气短、自汗(稍微动就出汗)、脉弱;

2、阳虚怕冷、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尿色浅,次数多)、大便稀;

3、血瘀:口唇紫绀、舌下络脉曲张(舌头下面的血管像“蚯蚓”一样)、胸闷刺痛;

4、水肿、腹胀、食欲不振、舌苔厚腻。

中西医联手,把心衰“挡在门外”

邢俊武表示,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预防“心衰”首先要先管好基础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是心衰的“导火索”。此外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戒烟限酒,二是低盐饮食,三是适度运动,四是控制体重。

平时要注意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等是心衰最常见的诱发因素,需及时增减衣物,接种流感疫苗。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如大怒、大悲,情绪激动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

中医认为心衰的核心病机是“气虚血瘀水停”,即心脏“动力不足”(气虚)、血液“流动不畅”(血瘀)、水液“代谢失常”(水停)。预防需从“补其不足、调其偏颇”入手。

第一,要补气强心。气虚是心衰的“起点”,平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吃些补气的药食同源的食材或中药调理。

第二,要调理好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才能给心脏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避免暴饮暴食、吃生冷油腻食物,可适量增加一些如山药、南瓜等健脾食物。饭后顺时针按摩腹部5—10分钟,促进消化。

第三,要注意情志调护。中医讲“怒伤肝,肝气滞则血瘀”,情绪不好会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打太极、练八段锦(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听轻音乐、秋游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第四,要积极预防外感疾患。中医认为“外感邪气(风寒、风热)会诱发心衰”,尤其是老年人,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感冒后及时治疗,不要拖延。

早防早诊早治疗,“心衰”并不可怕

邢俊武提醒,心衰虽然被称为“心脏病最后的堡垒”,但如果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还是能避免的。西医强调“控制基础病、规避诱因”,中医注重“调理气血、治未病”,两者结合能提高预防效果。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守住心脏的“最后防线”!

通讯员 杨璞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