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26个世界男性健康日如期而至。今年健康日期间,“男性生殖健康”成为热议话题,其中勃起功能障碍(ED)作为影响男性生活质量的常见问题,因发病隐匿、易伴发心理压力等特点,逐渐受到医疗界与公众的重点关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从临床诊疗一线了解到,传统西医治疗虽能快速缓解ED症状,但难以从根源调理机体;而以“整体调治、辨证施治”为核心的中医疗法,正为患者提供标本兼治的新选择。
ED诊疗:不止“功能问题”,更藏多维度健康隐患
“很多人以为ED只是‘肾虚’或单纯的生理功能异常,其实它是身体多系统健康的‘信号灯’。”师从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医男科奠基人徐福松教授,从事男科临床研究多年的江苏省中医院男科副主任中医师章茂森介绍,现代医学已证实,ED发病与血管病变、神经损伤、内分泌失调、精神焦虑抑郁密切相关,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是重要诱因。而中医经典《明医杂著・卷三》早有记载:“男子阴痿不起,古方多云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这一观点与当代临床发现高度契合。肝阳上亢型ED在临床中占比不低,患者常伴随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上焦有火”症状,实则是肝肾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传统观念中的“羞耻感”,约三成ED患者发病后延误诊治,导致病情迁延,不仅影响夫妻感情,还可能掩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早期信号。“科学认知是第一步,ED不是‘难以启齿’的隐私,而是需要规范治疗的健康问题。”章茂森强调。
西医对症治标,中医追本溯源:中药方剂的“标本兼治”逻辑
目前西医治疗ED主要围绕“快速改善症状”展开,包括口服PDE5抑制剂、阴茎海绵体注射、真空负压装置等手段,同时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间接改善ED。但临床实践显示,这些方法多需按需使用或操作不便,难以根治,患者停药后易复发,且有心血管疾病史者需谨慎使用口服药物。
“中医治疗ED的核心优势,在于‘找到病根、整体调理’。”章茂森主任介绍,受徐福松教授治疗ED学术思想“禾苗学说”的启发,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临床上专门针对肝阳上亢型ED的“肝肾阴虚、阳亢扰络”核心病机,以“平肝潜阳、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核心治法,收到显著疗效,并成功荣获国家专利。从组方来看,方剂既用“平肝潜阳”药材缓解头晕、急躁等表面症状,为生殖功能恢复“扫清障碍”;又以“滋补肝肾”药材滋养肾精、补益肝血,夯实生殖功能的“根本”;同时搭配“活血通络”成分,畅通阴茎局部气血,让“阳刚之气”顺畅布达。
“全方寒温适宜、升降相济,既不苦寒伤阳,也不温补助火,刚好契合肝阳上亢型ED的体质特点。”章茂森主任透露,临床数据显示,中药治疗该类型ED的总有效率显著,不仅能改善勃起硬度与持续时间,还能缓解失眠、易怒等伴随症状,且停药后复发率低、无明显毒副作用。“甚至对部分西地那非无效的病例,也能收到满意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剂还注重“顺时调治”。中医认为男性生殖功能与阳气盛衰相关,因此建议早晚分服,既顺应早晨阳气渐升、傍晚阳气收敛的规律,又能让药力持续发挥作用。
专家支招:“养治结合”,日常调养助力ED康复
“ED的康复不止靠药物,科学的日常调养同样关键。”章茂森结合天丹启阳汤的治疗思路,为男性健康给出四点建议:
饮食有节,顾护肝肾:多吃枸杞、山药、黑芝麻、核桃等滋补肝肾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炸厚味食物,戒烟限酒,减少肝肾与血管损伤;
起居有常,顺养阳气:戒除自慰不良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熬夜最伤肝肾阴精),睡前温水泡脚促进气血流通,避免久坐以防下焦气血瘀滞;
精神内守,疏肝解郁:肝阳上亢多与情绪急躁、压力大相关,日常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疏解压力,肝气调畅则气血自通;
适度运动,通阳化滞:选择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游泳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平肝潜阳,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耗伤阳气。
中西医协同:绘就ED诊疗“全周期保障”
“未来ED诊疗的方向,必然是中西医协同发力。”章茂森表示,西医在控制基础病、快速缓解症状上有优势,中医则能通过整体调理修复机体功能、减少复发,二者结合可形成“治标 + 治本”的全周期保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中药治疗ED的优势,必然会帮助越来越多ED患者摆脱疾病困扰,重拾健康与自信。
在这个世界男性健康日,专家呼吁:关注男性健康,从破除“羞耻感”开始!当出现ED症状时,及时就医、科学诊疗,才能让“男性健康”真正从“隐形需求”变为“主动守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通讯员 薛逸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