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误把阑尾炎症状当做生理期,专家提醒:别让“小腹痛”变成“大麻烦”
2025-10-12 17:03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1

10月9日,#杨乐乐患阑尾炎独自住院#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据相关媒体信息,汪涵妻子杨乐乐发视频称在外地出差拍摄时突发剧烈腹痛,痛至跪地不起被紧急送医。此前数月她已持续腹痛,但误判为生理期问题未重视,导致阑尾炎恶化,腹腔内形成“鸡蛋大”的脓包。那么,阑尾炎发生前有无信号可以警示?又有哪些常见误区要避开?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避免发生这种疾病呢?

阑尾炎的“信号弹”:这些前兆要警惕

“我们科近期已经连续收治多例阑尾炎患者,其中不乏早期症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魏炜介绍,阑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但其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是其标志性表现:初始疼痛多位于肚脐周围或上腹部(类似“胃痛”),数小时后(通常6-8小时)疼痛会固定在右下腹(医学上称为“麦氏点”),按压时疼痛加剧,松手瞬间出现更痛的反跳痛。

除了腹痛,还可能伴随胃肠道症状,比如恶心、呕吐(多为1-2次,若频繁呕吐需警惕穿孔)、腹泻或便秘;还有全身症状,如低热(37.5-38℃,若体温超过38.5℃,提示可能化脓或穿孔)、乏力、食欲下降。

也有一些不典型表现更应引起足够重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食;老人因反应迟钝,腹痛可能较轻但已出现穿孔;孕妇因子宫增大,阑尾位置上移,疼痛可能位于右上腹,易被误判为胆囊炎。

避开三大误区,别让阑尾炎“养虎为患”

魏炜表示,对于阑尾炎的治疗,临床上常见患者有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1:腹痛=生理期/肠胃炎,忍忍就好

杨乐乐的经历就是典型案例——持续数月的腹痛被误判为“生理期问题”,最终导致阑尾化脓、腹腔形成“鸡蛋大”脓包。需明确:生理期腹痛多为下腹坠痛,伴随腰酸、乳房胀痛,且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肠胃炎腹痛多为全腹阵发性绞痛,伴随腹泻、呕吐,常有不洁饮食史;阑尾炎腹痛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且疼痛逐渐加剧,不会随“休息”或“热敷”缓解。

误区2:阑尾炎是小问题,输液就能根治

部分患者因害怕手术,选择“输液消炎”,但需注意:仅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未化脓)可通过抗生素(如头孢+甲硝唑)保守治疗,但复发率高达30%-50%;若阑尾已化脓、穿孔,输液无法清除腹腔内的脓液,可能导致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3:年轻人不会得阑尾炎

阑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10-3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免疫力下降会增加发病风险;儿童因阑尾腔细,易被粪石阻塞,更易发生急性阑尾炎。

日常预防注意这四点

魏炜介绍,阑尾炎的发病与阑尾腔阻塞(粪石、寄生虫、淋巴滤泡增生)、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密切相关,日常预防需注意以下四点:

1. 饮食规律,避免“伤肠”行为:少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如辣椒、冷饮、油炸食品),避免刺激阑尾黏膜;避免暴饮暴食,饭后不要立即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防止食物残渣进入阑尾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石形成。

2. 积极治疗“源头疾病”:若有慢性肠炎、肠寄生虫病(如蛔虫),需及时治疗,避免炎症蔓延至阑尾;有便秘习惯者,可通过多喝水、吃益生菌(如酸奶)或遵医嘱用缓泻剂(如乳果糖)改善,避免用力排便导致阑尾腔压力升高。

3. 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劳”: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熬夜会降低免疫力,增加细菌感染风险);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增强体质,提高肠道抵抗力。

4. 中医调理:防“湿热内阻”:中医认为阑尾炎属于“肠痈”,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导致“湿热内阻、气血瘀滞”。日常可通过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焦虑、抑郁(肝郁气滞会影响肠道气血运行);在中医师指导下,明确证型之后喝些清热利湿的茶饮,或遵医嘱服用中药,预防湿热内生。

魏炜提醒,阑尾炎虽常见,但绝非“小问题”。“小腹痛”可能藏着“大隐患”,早期识别“转移性右下腹痛”等信号,及时就医,尤其是化脓、穿孔时需紧急手术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日常做好“饮食规律、保持大便通畅、增强免疫力”等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通讯员 杨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