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丨“蛇缠腰”可能诱发心梗?专家提醒“联防”护心有必要
2025-09-26 17:33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骏  
1

2025年9月29日是第26个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律动不息”。在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一场名为带疱伤心,主动联防的主题科普活动在南京举办。来自疾控、临床和社区的专家齐聚一堂,探讨我国心血管健康现状、心血管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叠加风险、如何管理与预防,以及医防融合等话题。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人群达3.3亿,心血管疾病不仅会直接损伤心脏、血管等器官,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致残致死性事件,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普通人更高,带状疱疹的患者短期之内心梗、脑出血、脑卒中的风险也会增加。

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梁亚琼表示,“我国正处于‘健康中国 2030’战略深化推进的关键阶段,心血管疾病作为威胁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已被纳入重点防控范畴。需要强调的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一项需多方协同、统筹推进的复杂系统工程。除了‘三高’这些早已被重点关注的传统危险因素,一些‘隐形风险’也应被重视。未来,心血管疾病与感染性疾病亟需打破各管一域的防控壁垒,探索‘慢病+感染性疾病’协同管理模式,持续强化中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临床多学科之间、公卫多系统之间,乃至社会多领域之间联手协力、紧密合作,构建起全面、高效的全民健康防线。”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管理过程,包括药物治疗、康复理疗等多方面,一旦叠加了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两者相互影响,就会增加疾病管理的复杂程度,甚至可能会出现临床不良结局。”南京市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贾海波介绍,正因如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一方面需要科学管理基础疾病,做好“疫苗+控压+调脂”的协同防护。另一方面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还要强调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皮疹、水疱等,需尽快就医,进行合理的处理。治疗期间也要兼顾心血管疾病,比如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不同药物互相干扰。

需要注意的是,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更高,感受到的痛感也更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疼痛科主任孙岩军介绍,“50岁以后,我们的细胞免疫能力剧烈下降,那么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就有可能再激活,发生带状疱疹。一旦得了带状疱疹,它的第一临床表现就是剧烈疼痛,并可贯穿全病程。皮疹出现后超过90天的疼痛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30%-50%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疼痛时间超过1年,部分可达10年。加之,中老年人组织修复能力差,病毒感染造成的局部炎症变化、组织损伤,靠他们自身是很难修复。”

孙岩军主任提醒,急性期疼痛会让心率加快、血压飙升,直接加重心脏负担;长期失眠和应激状态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让原本稳定的心绞痛频繁发作。一旦发生感染,还可能导致原有心血管疾病加重,出现临床不良健康结局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带状疱疹不仅仅是一个皮肤病,皮肤损伤只是它的表现之一,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目前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有限,这就提示我们应将治疗关口前移,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这类高危人群来说,更应提倡‘预防大于治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守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双病联防的理念正在社区落地生根,以南京市秦淮区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目前中心主要服务大光路街道的5个社委会,共计4.9万人,其中老年人的占比大概在30%。入秋以后,据临床医生反馈,很多的慢性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不是很稳定,这也导致了他们抵抗力的下降,罹患感染性疾病风险增加。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推出“全科医防融合门诊”,固定诊室、固定医生、固定护士的“三固定”搭配模式让就诊更融畅。在对辖区内慢病人群的诊疗中,把疫苗接种建议也作为临床工作路径之一。

“我们一直强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怎么发挥好守门人的作用,把慢病控制好,同时降低感染性疾病的风险,这是我们要做的。”秦淮区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周晓明介绍,“入秋以来,我们社区进行疫苗接种的居民明显增多,这与我们组织的多样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我们积极宣传,让社区内有慢病的居民知情,同时我们延长接种时间、开设接种专场,让居民接种更便利。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开展成人疫苗处方的试点。需要指出的是,慢性病人群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人群,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居民,如处于疾病稳定期,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