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主干道”上演生死营救——江苏省肿瘤医院医生微创拆解致命肿瘤重建隆突
2025-09-01 17:26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隆突——人体气管与左右支气管交界的“呼吸Y型路口”,是维持生命气息畅通的核心枢纽。该区域手术因其极端复杂与高危,被视作胸外科领域的“皇冠”。它不仅要求医生在毫米之间精准切除肿瘤、保护紧密相邻的大血管和神经,更需在狭窄空间内完成气道精密吻合与功能重建,是对团队技术、经验和协作的极致考验。以往这类手术只能通过创伤巨大的开放手术完成,而如今全胸腔镜微创技术的运用,更将手术难度推向全新高度。

近日,62岁的朱先生来到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术后复查。老人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状态良好。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仅仅两个月前,他还因严重呼吸困难甚至无法平卧,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复查过程中,朱先生及家属连连表达感激之情——正是胡江文主任医师团队为他成功施行了高难度的“全胸腔镜下隆突切除+气管隆突重建术”,这一微创手术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也守护了他全家的幸福。

胡江文主任医师手绘:气管隆突肿瘤手术前后示意图

精准诊断:明确病因

半年前朱先生出现不明原因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伴胸闷、气喘,近来症状明显加重,出现憋喘和呼吸困难,活动及平卧时尤为显著,坐位时可部分缓解,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CT检查提示隆突占位,相当于患者气道主干严重梗阻,处于半窒息状态,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经当地医院推荐,患者转至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胡江文主任医师团队接受进一步诊治。

入院后,患者迅速完成相关检查。CT三维重建及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下端至隆突上方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宽基底附着于气管后壁,突向腔内生长,增强后明显强化,较大截面约2.15×1.59cm。经活检确诊为隆突鳞癌。

高难度挑战:手术的“生死关口”

手术是隆突鳞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以往多采用开胸手术,但患者术后创伤大,恢复慢,生存质量差。为减少创伤、促进恢复,胡江文主任团队决定施行全胸腔镜下隆突切除重建术。由于隆突毗邻主动脉、肺动脉、迷走神经等重要结构,手术需在切断双侧主支气管的同时维持呼吸与氧合,麻醉与手术风险极高。术后还可能发生吻合口瘘、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为确保手术安全,胸外科全科进行病例讨论,蒋峰副院长、尹荣副院长及李明科主任一致支持开展该手术,并制定多项保障措施。

攀登技术高峰:全腔镜下的精准操作

为了确保手术在根治性切除与保留气道功能之间取得精准平衡。术前,胡江文主任与麻醉科吴春培主任医师多次沟通,预演手术流程,最终确定采用经口腔气管插管联合术中经气管切口辅助供氧的“两路供氧”方案,并对术中气道开放等关键环节进行充分模拟演练,确保操作万无一失。

手术由胡江文主任主刀,王晓俊副主任医师、王辉医师协助。团队仔细分离气管下段及左右支气管与周围组织粘连,保护重要血管、神经及胸导管,克服胸腔粘连和淋巴结钙化等困难,顺利完成了全胸腔镜下隆突切除+重建+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出血不足100ml,患者术后一天由监护病房转回普通病房。胡主任表示,该手术的关键在于经团队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术后次日即可进食并下床活动,两周后康复出院,步行离院时已无气喘,恢复良好。

胸外科胡江文主任(左一)团队在手术中

胸外科科主任李明指出,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是省内最早开展隆突切除手术的单位,在许林副院长带领下积累了丰富经验,开展多种经典与创新术式,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省内率先开展全胸腔镜下隆突切除重建术,得益于长期技术传承及微创、机器人辅助气管/血管袖式切除经验,本次手术得以成功实施,患者恢复良好。

本例手术的成功,不仅为患者清除了气道中的“炸弹”,也彰显了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在复杂气道手术领域的卓越技术实力。标志着该科在微创重建“生命枢纽”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为更多中央型气道肿瘤患者带来希望。在微创与精准外科的道路上,江苏省肿瘤医院团队正不断攀登胸外科技术新高峰。

通讯员 王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