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孩子开学焦虑有妙招!科学调整+心理疏导,专家帮娃轻松切换 “上学模式”
2025-08-28 16:1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骏  
1

随着暑假临近尾声,开学的脚步日益临近,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失眠、烦躁易怒、抗拒提及学校等情况。这些信号提示孩子可能存在“开学焦虑”。开学焦虑是孩子在面临新学期时出现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反应,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势必会对学业造成一定影响。

如何有效缓解“开学焦虑”?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袁勇贵教授,他表示,家长还需通过科学方法帮助孩子从“假期躺平”状态平稳过渡到“上学模式”。

袁勇贵教授与青少年患者进行交流

“开学焦虑并非孩子‘矫情’,而是他们面对新学期环境变化时,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出现的正常应激反应。”袁勇贵教授介绍,若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异常,需重点关注。生理层面,孩子可能出现睡眠紊乱,比如难以入睡、多梦易醒、早醒,或是通过“补觉”逃避现实的嗜睡;食欲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要么暴饮暴食,要么食欲减退,对以往喜爱的食物失去兴趣;还可能出现无明确病因的头晕头痛、心慌胸闷、恶心乏力等躯体不适。

心理层面,孩子情绪波动会显著加大,可能因一点小事就烦躁发脾气,也可能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同时会对新学期充满担忧,反复追问“课程会不会很难”“老师会不会不喜欢我”“新同学好相处吗”等问题。而在行为层面,孩子可能刻意回避课本、书包等与开学相关的物品,拒绝谈论学校;做事拖拉、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完成简单任务;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咬指甲、拔毛发、划手等自我伤害行为。

袁勇贵教授查房

“这些反应若放任不管,可能影响开学后孩子的正常学习与生活,提前干预至关重要。”袁勇贵教授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给出了分阶段的“科学收心”方案。

第一阶段聚焦“身体先行”,帮助孩子重建规律作息,让生物钟尽快回归 “上学模式”,避免开学后出现夜间失眠、白天上课犯困的情况。家长可从开学前一周开始,引导孩子循序渐进调整睡眠时间,每天比前一天早睡15—30分钟,例如原本凌晨0点入睡,第一天调整到23:30,第二天23:00,逐步过渡到符合学龄段的入睡时间——小学生需在21:00前,中学生则在22:00前。早晨要同步叫醒孩子,即便周末也不允许“补觉赖床”,拉开窗帘让自然光照射眼睛以抑制褪黑素分泌,再搭配10分钟拉伸操、跳绳等轻度运动,快速提升孩子的清醒度。

第二阶段侧重“心理建设”,将“开学”从孩子眼中的“威胁”转化为“期待”,减少抵触情绪。家长可组织一场“家庭开学圆桌会”,用轻松的氛围和孩子聊新学期,比如问问“新学期最期待的事是什么”“有没有想和新同学一起做的事”,避免提及“作业写完没”“开学要考第几名”等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的问题。还可以让孩子画一幅“新学期愿望画”,把想坐的座位、想参加的社团、想成为同桌的人等内容画下来,将抽象的焦虑转化为具体的期待。

第三阶段围绕“学业预热”,以低压力方式帮孩子找回学习节奏,避免开学后手忙脚乱。家长可协助孩子将剩余暑假作业拆分成小模块,每天完成一小块,孩子完成后及时给予表扬,比如“今天任务完成得很棒,剩下的时间我们去看场电影放松一下”。预习无需深度开展,让孩子翻看新课本目录、标记感兴趣的章节,或听一段英语听力、背几个单词即可,帮助大脑逐步适应“学习模式”。此外,和孩子一起打扫书桌、分类收纳文具也很重要,整洁的学习环境能减少干扰,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开学准备就绪”的安全感。

袁勇贵教授特别提醒,若孩子的焦虑情绪持续超过2周,且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家长需及时带孩子咨询专业心理科医生。“开学不是‘灾难’,而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家长用耐心和科学方法陪伴孩子度过这段过渡期,不仅能帮孩子顺利适应新学期,还能让孩子明白‘改变虽难,但主动调整就能掌控生活’。”袁勇贵教授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通讯员 崔玉艳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