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天空,如画卷般展开,蓝与白交织出最美的风景。
7月25日,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中盐集团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规模盐穴储氢”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江苏茅山也是“盐山”,千米深处藏着若干个千年采盐遗留的盐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去采盐后无用的盐穴,已经变成绿色“聚宝盆”——用于压缩空气发电或储存天然气、氢气等。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是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随着我国绿氢产业的迅猛发展,大规模地质储氢的需求迫在眉睫,记者在开工仪式上了解到,在大规模、长周期储氢技术领域,我们仍面临“卡脖子”挑战。

“盐穴储氢是破解氢能全产业链贯通难题的‘金钥匙’。”钱七虎院士表示,“这次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将地下盐穴空间转化为氢能产业的‘能量宝库’,打造盐穴储氢创新范式,将在全球氢能存储领域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必将在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基于地质条件的大规模储氢关键技术及试验验证”项目由中盐集团和清华大学合作,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电投科学技术研究院、首钢集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开展,聚焦大规模储氢面临的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等核心问题,设置五大专项子课题,围绕地质评价、新型材料开发、洞室结构设计、循环安全调控、工程示范验证等方面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将填补我国氢能地质存储的技术空白。
此次开工的“大规模盐穴储氢”主体工程由中盐集团承担,规划新建2组盐穴,形成2口注采氢井和2口注排卤井,作为大规模地质储氢试验验证的工程载体,开展循环储释氢性能试验。项目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穴储氢全套技术体系,为盐穴储氢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最终促成盐穴储氢的规模化产业应用。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姜胜耀表示,此次盐穴储氢主体工程的开工是双方前期深度合作的延伸和产学研协作的新起点,对于氢能存储从示范应用到规模化发展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原副司长刘亚芳认为,该工程将为长周期氢储能打造集技术创新、安全运行、产业协同于一体的示范标杆。
那么,该项目将存储什么类型的氢气呢?

“主要存储绿氢。”清华大学教授、项目负责人梅生伟在开工仪式上介绍,“大自然非常慷慨,它赐予我们阳光、风和水,我们将利用风电、光伏电解水制氢,绿氢是当前全球能源转型中最清洁的氢能形式,项目一旦建成,将是我国最大的盐穴储氢库。”
中盐集团从2005年就开始探索盐穴的综合利用。在加大制盐技术更新的同时,通过不断建设实践和借鉴吸收国外成熟经验,形成了勘探、钻井、设计、造腔、运行及监测等一整套盐穴储气库建设技术,为拓展盐穴综合利用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中盐集团联合中国华能、清华大学正式开始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工程建设,于2021年9月建成发出“第一度电”,2022年5月正式并网实现商业运营。这标志着我国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是新型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中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耀强表示,本次项目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辟盐穴资源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绿色发展新路径,为未来氢能产业大规模应用和我国氢能储备能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设施保障。中盐集团将依托丰富的盐穴资源和完善的盐穴工程技术体系,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努力推动我国盐穴综合利用事业规模化发展,实现盐从“百味之首”到“化工之母”再到“能源之友”的第二次价值创新。
盐穴资源综合利用不仅是传统盐业焕新的典范,也将在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与跨领域协作,盐穴储氢产业有望在国家能源战略和“双碳”目标下释放出更加强大的市场潜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浦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