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3日至9日,是“全国核应急宣传周”。近日,来自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核星引力宣讲团,开展了一场贯穿历史、科学与服务的实践之旅,该宣讲团以“探寻精神—专业研学—服务民生”为主线,从安徽合肥“两弹一星”纪念馆的精神溯源,到江苏省肿瘤医院的核医学研学科普,再到南京市八里社区的志愿服务,将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探索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尽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星火溯源:赤心永铸核魂
宣讲团首站来到安徽合肥“两弹一星”纪念馆,在亲历者董老先生的带领下,重温了那段隐姓埋名、为国奉献的峥嵘岁月。董老动情讲述邓稼先先生“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的话语时,队员们潸然泪下,从先辈们“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绝密工作中,深刻体悟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精神内核。

两弹模型与各团协作史料交相辉映,生动诠释着伟大事业既需要“大力协同”的集体力量,更离不开“党旗所指就是奋斗所向”的政治自觉,这正是新时代志愿服务最深厚的精神源泉。

星火探核:仁术护航生命
带着先辈精神的感召,团队一行前往江苏省肿瘤医院,走进江苏省放射治疗中心,在核医学科专家周大庆带领下,通过实地考察形式体验核医疗技术的实际应用现状。
从隔离病房独立设计的铅玻璃观察窗,到出院检测时那条不容丝毫妥协的安全红线;从医护人员身着铅衣仍坚持俯身问诊的细节,到放射性废水处理系统三重过滤的严谨流程——每个细节无不诉说着核学科深邃的医者仁心:以纳米级的防护精度,守护生命最本真尊严,穿透铅防护玻璃的物理屏障,更洞见了这门学科的精神内核。

实地研学中,团队成员带着问题与学科专业进行深入交流,周主任耐心地解答队员们关于核医疗技术的相关问题。通过访谈,队员们了解到国内核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核医疗技术如何以“靶向性”精准治疗疾病,工作人员如何打破患者“谈核色变”的认识误区等,丰富了团队的专业知识,更坚定了他们以科普消除公众认知偏见的决心,为后续社区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星火暖巷:志愿深耕民情
7月初,核星引力志愿宣讲团以“两弹一星精神铸魂·医心核术基层筑梦”为主题,前往南京市八里社区展开了一场医学与人文交融的惠民实践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通过沉浸式多媒体技术,将那段筚路蓝缕的科技攻关历程娓娓道来,以历史之光驱散公众对核技术的认知迷雾。
在急救教学环节,专业演示与个性化指导相得益彰。从创伤救护的螺旋包扎技法,到针对不同人群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差异化操作,志愿者们以“一对一”精准指导确保每位居民掌握要领。

健康知识竞答环节更是别出心裁,通过情景模拟与梯度性问题设计,让核医学知识与急救技能在轻松互动中深入人心。
这场实践,不仅实现了从精神铸魂到技能赋能的跨越,更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服务民生的土壤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此次实践之旅,核星引力志愿宣讲团以“两弹一星”精神为魂、以核医学为桥、以民生服务为本,构建起“精神溯源-专业赋能-基层实践”的完整闭环。从纪念馆泛黄证件承载的绝对忠诚,到江苏省肿瘤医院铅衣背后的极致严谨,再到社区服务中每个俯身指导的温暖瞬间,队员们见证了“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与升华。未来,核心引力宣讲团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民生为卷,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不竭的青春动能。
通讯员 种轲李尧 黄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