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防治进入智能时代 第十五届金陵消化肿瘤学术会议在南京举办
2025-05-20 17:1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孙骏  
1

近日,第十五届金陵消化肿瘤学术会议在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江苏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专委会、南京滨江肿瘤研究院主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承办。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詹启敏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湾实验室,近日在国际上首次发布食管鳞癌分子四分型标准,这项突破性研究将改写食管癌传统诊疗模式。该成果基于对肿瘤基因变异特征的深度解析,使临床治疗有效率提升超30%,相关技术已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

我国作为全球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每年新发病例超30万,其中90%为食管鳞癌。詹教授在采访中揭示双重致病机制:约15%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如太行山等高发区域的环境因素更为突出。“长期食用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饮用65℃以上高温饮品,这些生活习惯会导致食管反复损伤。”

面对“早期难发现、晚期难治疗”的全球性困境,詹教授团队提出分级防控策略:40岁以上高危人群应定期接受胃食管联合内镜检查,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早期病变,临床数据显示其清除率达97.3%。“食管出现持续性异物感应立即就医,这是宝贵的干预窗口期。”詹教授强调。目前该技术已在28个省级医院推广应用,但基层普及仍需加强设备与人才配置。

在“治未病”层面,詹教授给出明确防控建议:推行饮食温度预警(建议≤50℃)、建立高危地区腌菜替代计划、将胃食管镜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数据显示,坚持控烟限酒、合理膳食可使患病风险降低62%。“防癌是每个公民的健康责任”,詹教授呼吁,“简单改变一个生活习惯,可能挽救无数家庭。”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研究所所长刘宝瑞指出,肿瘤防治需聚焦两大核心:未患病时的早期筛查与患病后的复发监测。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者),应加强遗传基因检测,如乳腺癌相关BRCA基因筛查可显著提升早期发现率。针对已确诊患者,ctDNA液体活检技术可通过血液检测提前3-6个月预警肠癌复发风险,及时干预可改善预后。

研究显示,部分肿瘤呈现年轻化趋势,如胃印戒细胞癌多见于青年群体,需关注CDH1等遗传基因变异。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肠癌等)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减少腌制食品、控制饮酒、避免霉变食物可有效降低风险。

目前,AI技术与基因检测的结合正推动筛查效率提升,胃肠镜等传统手段配合新型检测方法,已使早期胃癌治愈率达95%。专家表示,未来需进一步推广智能筛查工具,建立覆盖预防、诊断、治疗的全程管理体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