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高中生小钱(化名),半年来反复腹痛、腹泻,却因学业繁忙一拖再拖,最终确诊克罗恩病;28岁的职场新人于女士(化名),长期被黏液血便困扰,却误以为是普通肠炎,检查后竟是溃疡性结肠炎……这些令人痛心的案例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沉默杀手”——炎症性肠病(IBD)。近年来,我国IBD发病呈逐年上升,约70%患者在20-40岁间确诊,正值人生黄金期的年轻人,却可能因反复腹泻、腹痛甚至肠瘘、癌变而被迫按下生活暂停键。
2025年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今年的主题是“IBD 无国界——打破禁忌,勇敢谈论”。什么是炎症性肠病?身体出现哪些信号要警惕?让我们一起揭开IBD的神秘面纱,了解如何守护肠道健康。

认识IBD:肠道里的“持久战”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消化内科张红杰主任医师介绍,“不同于普通肠炎,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终身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呈“跳跃性”病变,典型表现为肛瘘、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局限于结肠,从直肠向上连续蔓延,特征性症状为黏液脓血便。
IBD具有遗传易感性:约20%患者有家族史,NOD2基因突变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免疫失衡:肠道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持续攻击自身组织;环境诱因:高糖高脂饮食、抗生素滥用、吸烟等破坏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调: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触发异常免疫反应。
警惕早期信号:这些症状莫轻视
在张红杰主任医师的诊室里,接诊过许多令人痛心的患者。高中生小钱半年前出现每日4-5次稀便,伴右下腹隐痛,自行服用止泻药后稍缓解。1个月后肛周出现肿包,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辗转多家医院,直到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小肠CTE检查发现回肠末端肠壁增厚、肠镜显示“铺路石样”改变,钙卫蛋白>1800μg/g,最终确诊克罗恩病。由于病情迁延,后期出现肠瘘,经肠内营养后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最终生物制剂维持疾病缓解。
于女士工作后频繁腹痛,每日排3-4次黏液血便,误以为是工作压力大引起的肠炎。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肠镜下发现:直肠至乙状结肠弥漫性充血糜烂,病理提示隐窝脓肿,粪钙卫蛋白明显升高,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期)。经美沙拉嗪口服联合局部灌肠治疗后症状控制,目前维持用药并定期复查肠镜。
张红杰主任医师提醒:IBD早期症状隐匿,极易被误诊为胃肠炎或痔疮。若出现以下情况,请尽快就医。消化警报:慢性腹泻、黏液血便、反复腹痛(餐后加重);全身信号:不明原因消瘦(6个月下降10%体重)、发热、口腔溃疡;特殊体征:肛周脓肿/肛瘘、关节肿痛、眼部葡萄膜炎。

精准诊疗:多学科筑起生命防线
IBD诊断没有唯一金标准,需根据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影像、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1、内镜检查:在IBD诊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包括肠镜、胃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等,发现并评估黏膜病变情况、疾病累及范围及随访治疗效果等。2、影像导航:肠道超声、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精准评估病变范围、判断并发症及手术指征。3、实验室标记物:粪便钙卫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水平评估营养状况必不可少。
治疗新格局:药物治疗包括传统药物5-氨基水杨酸、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IBD治疗中仍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多种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进入临床使用,更多患者疾病得到很好的控制,能够回归正常生活轨道。肠内营养:青少年CD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肠内营养可称为其一线治疗。克罗恩病伴不全性肠梗阻或并发腹腔脓肿等并发症首选全肠内营养疗法,行术前预康复后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外科护航:肠梗阻、穿孔、难治性出血需及时手术,但需配合术后药物维持。
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切勿擅自停药
IBD是慢性病,管理需要长程,治疗是马拉松,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复发加重。张红杰主任医师介绍:“我们曾接诊过自行停药后发生肠穿孔的患者,教训惨痛!”在IBD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不能盲目自行停药。另外,保持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康复运动和科学的护理在治疗中也至关重要。江苏省人民医院IBD中心是首批获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及中国健康促进会授予的IBD区域中心。中心有MDT多学科诊疗:一站式解决复杂病例,为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同时给予特色康复支持。
IBD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需要重新规划的生活起点。让我们呼吁社会各界给予IBD患者更多理解与支持,共同营造包容关爱的社会环境。让我们携手前行,用科技的温度与人文的关怀,为IBD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通讯员 唐娜娜 马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