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拜登确诊恶性前列腺癌并出现骨转移的消息,让这一男性专属癌症再次引发全球关注。事实上,前列腺癌已成为50岁以上男性的健康“隐形杀手”,全球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拜登类似,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
为了让广大男性更好远离此病,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科普,通过这份“健康手册”帮助广大男性筑起健康防线。
排尿异常是最常见早期信号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石松山介绍,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隐蔽性强,常与前列腺增生混淆,但以下五类异常信号需高度警惕。
一是排尿异常,这是最常见的早期信号。比如,尿频尿急:夜尿次数≥2次,且症状持续加重;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分叉、中断或须用力排尿;血尿或血精:尿液或精液中可见淡红色或暗红色痕迹。
二是出现疼痛与不适。比如,放射性疼痛:阴囊、肛门、下腹部或大腿根部间歇性隐痛,可能伴随骨盆僵硬感;排便异常:前列腺肿瘤压迫直肠时可引发便秘或排便疼痛。
三是全身性警示。比如,体重骤降:无明确原因出现体重下降、持续疲劳;淋巴结肿大:腹股沟、腰部或大腿内侧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都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及检测综合判断。
四是性功能异常。比如,勃起功能障碍:与既往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射精疼痛:射精时伴随刺痛或灼烧感。
五是检测数据异常。比如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ng/ml时,需进一步排查。因为PSA升高也可能由炎症或增生引起。
老年人更容易患前列腺癌
石松山表示,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与年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其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多因素共同作用:
一是年龄相关的生理衰退。比如,细胞修复能力下降,老年人DNA修复机制减弱,前列腺细胞在长期氧化应激下更易发生基因突变,累积致癌风险。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逐渐上升。此外,还有激素代谢失衡的原因。雄激素(如睾酮)虽是前列腺发育必需,但随年龄增长,其代谢产物(如双氢睾酮)在前列腺组织蓄积,可能促进癌细胞增殖。
二是免疫功能衰退。比如,免疫监视失效,老年群体T细胞功能衰退,对异常细胞的识别清除能力下降,导致隐匿性癌变难以被及时遏制。此外,长期前列腺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造成的微环境改变,也有可能加速癌前病变进展。
三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一方面源于遗传易感性,另一方面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累积效应。比如长期高脂饮食增加游离脂肪酸浓度,刺激前列腺细胞异常增生。肥胖患者的内脏脂肪释放的炎症因子可激活促癌信号通路,风险增高。
四是诊疗技术提升。现代筛查手段(如PSA检测、多参数MRI)的普及使更多老年无症状患者被早期发现,客观上增加了老年群体的确诊率。
预防从生活习惯入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优势
石松山介绍,日常生活预防前列腺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饮食调整:减少红肉与高脂饮食摄入量,增加果蔬的食用量。
二是加强运动与体重管理:一项发布在《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上的研究发现,运动后人体会形成一种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环境,从而减少人体患癌风险。
三是定期体检:《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明确了前列腺癌的三类高危男性人群:1、年龄>50岁;2、年龄>45岁,且有家族史;3、40岁时的基线PSA血象指标>1ng/ml。对于这三类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筛查。
石松山认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癌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西医手术、放疗等手段直接抑制肿瘤进展,中医通过扶正固本、调节免疫微环境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两者结合可提高临床疗效,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通讯员 杨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