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患者一年的贫血,“真凶”竟然是它
2025-05-16 18:27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近日,患者张女士(化名)长期贫血、头晕乏力,辗转多家医院未果,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南京市江宁医院消化内科入院治疗,经过“抽丝剥茧”式的诊疗,最终揪出了贫血的“元凶”——小肠间质瘤。

46岁的张女士(化名)近1周在家中出现了头晕、乏力,在当地社区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61g/L,后紧急转诊至该院消化内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得知,原来患者1年间因贫血就诊于南京多家医院血液科门诊,均考虑“缺铁性贫血”并开了铁剂,也尝试了中药等其他治疗方式,但血红蛋白始终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患者出示了自己10天前外院的血常规报告,提示血红蛋白124g/L,贫血病因又变得扑朔迷离。短短10天,血红蛋白降低了一半,这显然不是缺铁性贫血。在与翟启智主任医师详细讨论病情后,怀疑是消化道出血。

在检查了铁蛋白、胃镜、结肠镜、胸腹盆联合CT平扫等检查后,也均未见明显异常。消化内科团队翟启智主任医师、王川主任医师、刘阳主治医师再次复盘患者的病史并翻阅检查资料后,一致建议查小肠。再次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了病情后,患者犹豫再三,最终接受了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双气囊小肠镜下发现在十二指肠乳头下方、空肠上段见两枚直径约1.5cm、4.0cm间质瘤,并见粘膜充血、糜烂、破溃。至此,导致患者贫血的“真凶”终于被揪出——小肠间质瘤破溃出血。随后患者也接受了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的建议,这场扑朔迷离的“贫血”破案之旅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双气囊小肠镜是诊治小肠疾病强有力的武器,尤其是针对炎症性肠病、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其巨大优势是能进行直视观察、操作(如进行病理活检),也可以镜下处理一些常见的小肠病变(如内镜下止血)。南京市江宁医院消化内科常规开展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年检查达50余例,并有专业的小肠疾病诊疗团队。

小肠间质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早期肿瘤较小时患者无明显不适,随着肿瘤的增大,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腹部肿块等,若肿瘤破溃、出血,可导致便血或黑便,部分患者会出现贫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不适。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术后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还是需要根据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危险度分级与间质瘤生长部位、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相关,中高危者术后需要靶向药物治疗,减少复发风险。

通讯员 杨闵怡 刘阳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