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潘主任,谢谢鼓楼医院。”李先生(化名)的母亲激动地对记者说道,“感谢医生护士的全力抢救和呵护照顾,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他现在感觉好多了。”

一个多月前,李先生因为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王东进、潘俊团队的救治下,通过江苏首例一次性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他重获“心”生。
家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的李先生,在春节期间出现了反复的感冒、恶心、呕吐、下肢水肿等情况。
“儿子平时饮食不规律,我们还以为他吃坏肚子,就当做普通感冒治疗,但是后来症状愈发严重,才去当地医院就诊。”据李先生母亲回忆,检查完心电图和心超后才发现儿子心功能严重不全,心脏射血功能分数EF仅为24%,正常人为60%左右,患者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当地医生立即建议他到上级医院就诊,寻求进一步治疗。

到达南京鼓楼医院后,李先生被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经诊断符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标准,存在显著肺循环淤血及体循环灌注不足表现,经心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等)后效果不佳,李先生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恶化,预估生存期低于6个月,遂转至心脏外科考虑行左心室辅助治疗(俗称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又称“人工左心室辅助系统”,是一种可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脏功能,推动血液流动的医疗器械,被誉为“医疗器械皇冠上的明珠”。对那些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当药物治疗和常规手术无法改善病情时,人工心脏就成为他们延续生命的希望。
“双心辅助目前在国内开展极少,只有极少数单位有过临床试验的先例,在江苏还未有单位开展过同时双心植入,技术难度高、手术风险大,但考虑到患者才41岁,如只做左心辅助将无法完全支撑患者的心脏功能。”手术前夕,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潘俊将病人的情况与科主任王东进教授进行了汇报,并组织了多学科会诊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现有条件下,采取双心辅助是最佳的治疗手段。
据悉,南京鼓楼医院目前已经常规开展左心室辅助植入手术,作为重症心衰亚专业负责人,潘俊已主刀完成了各类心室辅助植入手术30余例,拥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全身治疗调整,并制定了多项手术风险预案。3月5日,潘俊率领团队为李先生进行左心室、右心室辅助系统置入术, 术中探查发现其心脏重度增大,心脏收缩乏力,已经到了严重心衰的末期。
在外科助手、麻醉医师、体外循环医生、超声科医生、手术护士等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下,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心尖打孔、泵体植入、人工血管缝合……潘俊主任有条不紊地先后为李先生植入左心辅助和右心辅助,手术团队成员们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各种精密的器械,不敢有丝毫懈怠,历经漫长而艰辛的7个小时,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当双心辅助逐步启动至顺畅运转后,李先生的循环逐步平稳,原本脆弱不堪的心脏在两个“中国心”的护佑下终于转危为安,潘俊和团队成员这才松下一口气。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监护及调整同样十分重要。”潘俊表示。
在各项仪器的密切监测下,李先生各项指标逐渐好转,与此同时,他也积极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经1个月的恢复,李先生已经能下床并步行300米。
据南京鼓楼医院介绍,心衰被称为“心脏病中的癌症”,对于重症心衰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最终治疗手段,在我国每年有1000万心脏衰竭的患者,但每年却只有500-600个患者有机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故而自然心脏移植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人工心脏是重要的补充手段。与传统的心脏移植相比,人工心脏具有无需等待等诸多优势,同时在国内外都有案例,通过人工心脏的调节,心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拆掉“人工心脏”,恢复正常生活。现在国内有五款已经获批上市的心室辅助装置,患者在手术后的早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浦琼月 孙骏
【科普小知识】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心腔(尤其是左心室)扩大,伴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降低),但无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或瓣膜病等足以解释其改变的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原发性(特发性):约50%病例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相关(如TTN基因突变)。
继发性原因:
- 感染/炎症:病毒性心肌炎(如柯萨奇病毒)、HIV、Chagas病。
- 毒素/药物:酒精、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重金属。
- 代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硒缺乏。
- 自身免疫: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
- 围产期心肌病:妊娠末期或产后数月内发生。
- 遗传性:家族性DCM(占20-30%),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见症状为: 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活动后或夜间阵发性)、乏力、水肿;心律失常:心悸、晕厥(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常见);血栓栓塞: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或肢体缺血等。
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规律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130/80 mmHg)。
糖尿病:控制血糖,避免长期高血糖损害心肌。
冠心病:积极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肌缺血。
2、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酒精(男性<25g/天,女性<15g/天)。
运动: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过度劳累或竞技性运动。
戒烟:吸烟会加速心肌损伤和血管硬化。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BMI建议控制在18.5-24.9。
3、避免心脏毒性物质
限制酒精摄入(酒精性心肌病是DCM的常见诱因)。
避免滥用可卡因、安非他命等药物。
某些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需在医生指导下监测心脏功能。
4、遗传咨询与筛查
若家族中有DCM或猝死病史,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和定期心脏检查。
孕期女性若有家族史,可考虑产前基因诊断。
运动员若出现不明原因运动耐力下降,需排查心肌病。
5、预防感染
及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避免炎症进展为DCM。
接种流感疫苗,减少感染诱发心衰的风险。
专家最后提醒:首先要控制基础疾病、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心脏毒性物质;其次,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及时关注症状、完善心脏影像学检查;最后,若出现气短、水肿等症状,需尽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诊断。通过以上措施,可显著降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科普资料由南京鼓楼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