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深入骨髓”,多是形容某种情感或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然而,你是否想过,“深入骨髓”的,也可能是微塑料。它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察觉。瓶装水、自来水、海产品、化妆品、蜡烛甚至是衣物,都有可能释放数以万计看不见的“塑料刺客”。
最近,《自然科学》发布的一项研究引发公众担忧:科学家首次在人类大脑组织中检测出高浓度微塑料,且痴呆症患者脑内微塑料含量是健康人群的3倍以上。
这些事实再次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推向风口浪尖。那么,微塑料究竟是什么?它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又会带来哪些潜在危害?4月2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了南京鼓楼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陈晨,揭秘微塑料对人体的真实影响,了解如何守护我们的健康。

身边的“隐形刺客”
“一小块人类大脑组织在碱液中开始融化,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脑组织变成了一摊糊状物,而里面竟含有数千个微小的塑料颗粒。”这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毒理学家 Matthew J. Campen 分离和跟踪在人类肾脏、肝脏、大脑中微塑料的实验场景,直观展示了微塑料的模样。而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塑料颗粒、薄膜和纤维已被列为四大新型污染物之一。
据陈晨介绍,微塑料广泛存在于生活场景当中,从空气到水源,从食品到日常用品,甚至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身影。“例如,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就漂浮着微塑料颗粒,饮用的瓶装水和自来水中也可能含有微小塑料成分,海产品、啤酒和海盐也难以幸免。”陈晨告诉记者,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都可能是微塑料的“藏身之所”。
揭秘从环境到人体的“入侵之旅”
那么,微塑料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陈晨解释,在海洋环境中,海鱼、贝类等海洋生物可能通过摄取受污染的水体或食物链中的微塑料而将其积累在体内。当人们食用这些海产品时,微塑料便随之进入人体。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分析报告,海洋、污水、淡水以及饮用水中均发现了塑料污染物的踪迹。这意味着,不论我们选择何种饮水方式,都可能摄入微塑料。
除了通过食物摄入,微塑料还可以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微塑料颗粒广泛存在于空气中,尤其是在工业区、交通繁忙的城市或垃圾处理区域。空气中的微塑料颗粒会随着尘土漂浮,并在我们呼吸过程中进入肺部。此外,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含有微塑料的个人护理产品,如去角质霜、洗面奶时。

大脑比其他器官更易受到微塑料影响
2025年2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揭示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器官,且在过去8年内增长了50%。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到,肝脏和肾脏中的微塑料颗粒通常聚集在无细胞区域,形态与脂滴相似,大小多在1~5μm之间。
而在大脑中,微塑料颗粒则更小(小于1μm),且在痴呆症患者的大脑中,这些颗粒常聚集在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周围。进一步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大脑中的微塑料大多为100~200nm长的碎片状结构,主要由碳组成。
“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微塑料直接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人体其他器官,这一现象可能对脑部健康构成潜在风险。”陈晨解释道,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不仅在神经细胞间隙中积累,还可能进入脑血管系统,影响血脑屏障的功能,而痴呆症患者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尤其是在脑血管壁和免疫细胞中有明显的沉积。
大脑之外,仍有威胁
根据权威研究结论,人们平均每周摄入大约5g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事实上,“这张卡”里绝大部分微塑料会随着人体的粪便、尿液、痰液等排泄物“穿身而过”,但其中更为细小的部分微塑料颗粒,会沉积到肺部、胃肠等,从而进入血液循环中。
“微塑料除了对大脑造成危害,还可能对人体其他器官造成影响。”陈晨认为,微塑料对全身的健康均可能存在潜在危害。
——引发消化系统的肠道炎症和功能障碍。微塑料通过饮食进入消化系统后,一部分通过排泄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则在胃肠道累积,可能会加剧肠道的损害。有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粪便中微塑料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此外,微塑料的积累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也存在一定关联。
——吸入微塑料可能对呼吸系统健康构成风险。有实验发现,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显示出对肺部有毒性作用,可能导致肺功能损伤。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微塑料与较高的恶性肺结节发生率、支气管阻塞和肺功能降低相关。
——微塑料还可能对生殖器官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威胁生育能力和整体生殖健康。微塑料已被检测到存在于人类胎盘中,可能干扰胎盘功能,影响胎儿发育。此外,在睾丸组织中也发现了微塑料,其与精子数量减少可能存在关联。
——微塑料在血管中的沉积可能通过引发炎症或其他途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58%的颈动脉斑块含有微塑料,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卒中,甚至死亡风险。

减少微塑料摄入,这几招可有效阻拦
2024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研究发现,烧开硬水并简单过滤,可去除水中80%以上的纳米塑料和微塑料。这表明,有意识地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或许可以拦截微塑料的“入侵”进程。
对此,陈晨医师给出了这些“妙招”:
——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选择没有塑料包装的食品,或者选择用玻璃、纸和金属包装的产品。
——改变饮食习惯。避免外卖食品重复微波炉加热,避免使用塑料杯装热饮,避免使用塑料袋或保鲜膜包裹滚烫食物,减少塑料吸管的使用。
——对食物进行预处理。烹饪时,使用沸水焯烫蔬菜,可以去除表面约78%的附着颗粒。饮水时,选择烧开并过滤过的水,而非瓶装水,研究发现通过简单烧开并过滤水,可以去除高达84%的微塑料。
——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尽量使用可降解材料或天然纤维产品替代塑料制品,选择天然纤维衣物而非合成纤维,定期清理家中的垃圾并减少塑料废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 王慧云 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