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长期便秘,却突然排便顺畅,这未必是好事,要警惕这也可能是肠癌的信号!2025年3月28日是“世界便秘日”,也是第十二个“中国便秘日”。今年的主题为:“便”通人和,畅享人生。世界胃肠病学组织调查显示,慢性便秘的普遍发病率高达20%,在老年人群中则上升至50%,65岁以上人群的慢性便秘患病率竟达到67%以上。
肠癌患者多有长期便秘史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王元钊主任中医师介绍,虽然便秘与肠癌不直接相关。但是从临床观察来看,肠癌患者中自述有长年便秘的比例不占少数。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便秘的人,肠黏膜容易产生炎症,损伤粘膜层的完整性。同时,肠道内一部分尚未消化的脂肪、蛋白质等,在肠道厌氧菌作用下,可产生亚硝胺、酚类、氨类等致癌物质,大肠黏膜与致癌物质长期接触,不排除发生癌变的可能。
所以,长期便秘的人最好从饮食习惯上做些调整,要多吃粗粮和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长期便秘要及时就诊。
大便习惯改变可能是肠癌信号
王元钊表示,相较于其他肿瘤,直肠癌的治愈率不算低。不过,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一旦被发现基本都是中期以后。
结直肠癌常见便血和腹痛,这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另一种症状——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司空见惯,则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便秘、便意频繁、腹泻便秘交替)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经常发生。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排便次数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多为成形便或软便;少数人的排便次数可达3日1次,粪便多为半成形或腊肠样硬便。
结直肠癌患者,如果肿瘤刺激肠黏膜导致体液渗出,渗液在肠腔内积存过多而刺激肠道蠕动增加,就会出现腹泻。若肿瘤伴发炎症、坏死并引起肠腔阻塞,则会延长粪便的通过时间,引发便秘。
不要因害羞等原因放弃“肛检”
王元钊呼吁,体检中的“粪便常规+隐血检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读者不要因害羞等原因轻易放弃体检中的“肛检”,肛检可筛查出大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
一般体检中都有这一项,但由于不少人“害羞”或不重视,往往选择直接略过这项检查,殊不知这项检查既简便又可以筛查出绝大多数低位直肠癌患者。有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更要重视定期体检。
“两减两加”有助于预防肠癌
王元钊提醒,做到“一减两加”有助于预防肠癌。
减少摄入高动物蛋白、高脂肪的食品,减少食用精粮,减少腌制、烟熏类食物,控制烟酒,控制体重。
减少不良情绪刺激。中医认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情志和便秘有密切的关系,心情舒畅,肠道才通畅。人和“便”通,让好情绪为健康排便保驾护航,有助预防肠癌。
增加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适量多食用粗粮。
增加运动量。与久坐族相比,运动可以显著降低肠癌,可以使容易癌变的肠道息肉减少1/3。经常锻炼的人罹患肠道息肉的机率降低16%,发生较大息肉或癌变息肉的降低30%。每周进行3次以上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有助于促进免疫系统健康、减少肠道炎症,降低癌症发病率。
通讯员 杨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