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至3月,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泰州市兴化市、南京市浦口区、鼓楼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中医药服务进军休”实践活动。通过中医养生文化宣讲、养老服务问卷调研、中药香囊制作、健身气功八段锦演示、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历史等特色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养老服务实践。活动累计服务老年退役军人及家属百余人次,收集养老服务调研数据80余份,并特邀92岁抗美援朝老兵谢朴讲述战斗故事,实现“红色教育+专业实践+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探索高校思政育人新模式。
红色记忆点燃思政课堂 老兵故事铸就精神丰碑
在鼓楼区军休九所会议室内,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抗美援朝老兵与高校师生间展开。抗美援朝老兵谢朴向围坐的师生讲述了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英勇事迹和自己深夜捕俘的战斗经历。谈及当年入朝作战环境,谢朴动情地说:“当年我们卫生员用绷带扎紧伤口继续冲锋,如今看到你们用中医药守护老兵健康,救死扶伤的初心始终未变,这就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中医专业学生殷广耀在实践日志中表示:“谢爷爷描述战地救护时,我突然明白《大医精诚》中‘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真谛。他们用生命守护山河,我们要用医术守护他们的晚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齐永佳表示:“让历史见证者成为思政教育主讲人,让专业实践成为精神传承载体,这是新时代育人路径的创新探索。”
八段锦焕新健康守护 中医智慧赋能银色年华
浦口区军休所会场内,30余位参与活动的老兵在师生指导下练习“适老化八段锦”。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师生创新设计练习功法:在“双手托天理三焦”中融入颈椎牵引技巧,于“摇头摆尾去心火”嵌入腰椎康复训练。老兵们边练习边感慨:“这套动作让我想起当年坑道里的战地保健操,中医药就像老战友,越久越贴心!”

非遗香囊绣军民同心 中医药文化架设代际桥梁
在艾草与苍术的清香萦绕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活动室展开。师生提前配制防流感香囊(藿香、艾叶、苍术等)中药包,指导老人们缝制香囊。香囊制作活动中,师生将制作好的香囊送到老人手中并送上真挚的祝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李可在卡片上写道:“您用青春筑长城,我们用中医护安康”。

数据驱动服务升级 调研实践双轨赋能
在服务间隙开展的深度调研中,师生发现近80%的军休干部希望社区增设中医理疗站,76%的家属关注中医药膳普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袁吉晨透露:“这些数据已纳入老年退役军人养老现状研究报告撰写当中,后续将提交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参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设计“岐黄薪火实践育人新模式”,要求学生在“红色教育”中感悟精神,在“专业践行”中提升技能,在“文化传承”中明确担当。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学生王一凡在调研报告中写道:“当谢朴老人讲述当年艰苦的救护条件时,我顿悟中医药发展必须扎根人民需求。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让古老智慧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
育人生态闭环构建 红色精神赋能学生成长
活动特别设置“成长认证体系”,将服务时长、调研成果、反思报告纳入思政实践学分。中医专业学生李步云在服务日志中记录:“为李爷爷把脉发现肝郁脉象,结合他讲述的艰苦的从军经历,真正理解‘七情致病’的中医理论——医者不仅要疗身,更要治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行走课堂”资源库,进一步探索将老兵口述史转化为课程资源,把香囊制作流程开发成中医药文化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王家兵表示:“我们正构建‘红色教育筑基—专业实践淬炼—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政实践育人体系,让中医药学子的成长轨迹与家国需要同向同行。”

当泛黄军功章与青草药香产生奇妙共鸣,这场“行走的思政课”在金陵春日书写下育人新篇。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通过“红色基因+中医特色+智能创新”的实践探索,让中医药文化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载体,让服务实践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据悉,该校与南京市浦口区军休所、鼓楼区军休九所正筹备开展合作共建事宜,计划定期组织师生为老年退役军人开展中医特色养老服务,推动“军地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走向纵深,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通讯员 袁吉晨 范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