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丨古稀老人重获听力,科技助力开启有声新生活
2025-03-03 17:51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若希 刘萍,孙骏,倪唯一  
1

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听力日,也是全国爱耳日,近期WHD公布了2025世界听力日主题“改变思维模式:增强自身能力,实现人人享有耳和听力保健!”,第26个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延续了2024年倡导的“改变思维模式,使人人享有耳和听力保健成为现实”,着重强调各年龄段的人要增强自身能力,确保自己和他人的耳和听力健康。

为提升民众对耳保健的认识,2月27日起,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云集院内耳科专家,连续开展多场爱耳日义诊与健康科普活动,提供专业的医学咨询。

卜行宽教授为患者检查
陈智斌主任医师答疑

十年寂静,老人深陷无声孤岛

“又能听见孙女背古诗的声音了,这比什么都金贵!”近日,65岁的刘奶奶(化名)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植入了电子耳蜗,重新开启有声生活。实现这一步改变,刘奶奶用了十年。

本应享受含饴弄孙的惬意晚年,刘奶奶十年间却被听力衰退的阴影笼罩。起初,她只是偶尔听不清别人说话,后来情况愈发严重,逐渐陷入“看得见唇动,听不清话语”的困境。电视机音量调到最大仍如隔雾看花,孙女视频通话时总把脸贴到屏幕上喊“奶奶”才能让她听清,菜场买菜要靠手势比画……听力衰退不仅切断了她的社交纽带,更让性格开朗的老人变得沉默寡言。

听力逐渐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日常交流中,她常常听不清家人的话语,只能靠猜测和观察对方的表情来理解意思,这让她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不愿意外出,她的内心也逐渐被孤独和失落所笼罩。“最难受的是春节全家团圆时,孩子们说笑就像演默剧。”老人回忆时,仍难过地忍不住攥紧衣角。

科技助力,奏响重听希望乐章

听力问题严重影响了刘奶奶的生活质量,好在医学的进步为她带来了转机。刘奶奶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求诊,耳鼻咽喉科副主任、耳科听力组组长陈智斌主任医师为她进行了系统检查,诊断她患有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幸运的是,刘奶奶符合手术条件,最终决定接受电子耳蜗植入手术。术后一月的开关机调试,当熟悉的家人的呼唤突然涌入耳际,老人一把抓住主任的手,激动地说道:“这声音!太久违了!以前听不清,心里着急又难受,现在能听到了,感觉生活又有了盼头”。她的家人也十分高兴,“终于可以正常聊天了,她的心情也比以前好多了。”

陈智斌主任医师介绍,电子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装置,能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耳蜗,从而使患者恢复部分听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耳蜗的性能越来越完善,为众多听力障碍患者带来了希望。

全面防护,构建听力健康防线

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32%存在听力障碍,但助听设备使用率不足10%。据陈智斌主任医师介绍,电子耳蜗即将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适用人群从婴幼儿到高龄老人全覆盖。他特别强调:“听力损失每下降25分贝,认知衰退风险就增加17%。”

听力损失不仅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还会增加心理疾病和老年痴呆的患病风险。及时干预既是守护沟通能力,更是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防线。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陈主任呼吁全社会参与到耳和听力保健中来,积极引导老年人增强听力健康意识,养成科学用耳习惯,主动维护听力健康;促进老年人听力损失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延缓老年听力损失发生;力争提升老年听力损失防控水平和老年听力健康服务能力。

在这个春天,刘奶奶家窗外的梅花含苞待放。老人笑着说:“要想听见花骨朵绽开的声音倒是难为它,但能听见孙女说‘奶奶花要开了’,这就够好了。”此刻,电子耳蜗接收到的不仅是声波震动,更是一个家庭重获的欢声笑语。

“仁医之声”音乐吧爱耳日专场《爱耳护听 唠一唠》快板表演

陈智斌说,从新生儿听力筛查、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远离噪音污染、职业性耳聋防护到老年人听力健康保健,全生命周期听力保护体系已逐渐完善;更多人了解到听力健康的重要性和现代医学在听力康复方面的进展,社会开始关注身边的听力障碍人群,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的听力障碍患者能够享受到“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的美好生活,像刘奶奶这样走出无声世界,重新拥抱丰富多彩的有声生活。

通讯员 陈若希 刘萍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孙骏 实习生 倪唯一

标签:
责编: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