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咨询,火热背后暗藏玄机
2025-02-18 09:39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程晓琳 蒋明睿 李睿哲  
1

日前,“2024全国艺术学科研究前沿十大热点词”发布,“艺术疗愈”一词入选。消息一出,引来广泛关注。

心理咨询与诊断市场体量巨大并且不断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心理咨询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27.83%,而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占据其中较大份额。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络心理咨询诊断与治疗暗藏玄机,有的不仅缺乏科学性,还有诸多消费陷阱。

网络自诊爆火,

“诱发机制”引人对号入座

“好胜心强,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对赞扬或批评无动于衷,是分裂型人格障碍;认为自己非同一般,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近年来,各类“人格障碍测试”走进年轻人的各类社交场域,甚至成为不少企业招聘时的“必备关卡”。

“宿舍6人进行‘黑暗人格’测试,4人都是‘黑暗人格’。”不久前,就读于江苏某高校的樊静受室友鼓动,一起玩时下流行的“黑暗人格”测试。但当“黑暗人格”标签一贴,樊静和室友们又纷纷怀疑:仅靠这些检测题,能否断言存在人格缺陷?“不过,也有同学信以为真,对平时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樊静说。

人格测试只是开始,接下来樊静常用的社交软件频繁向她推送“怎样与有‘黑暗人格’的朋友相处”等链接。

在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上班的李玮也遇到类似困扰,起因是他曾点开同事发来的一份“职场人格测试”,随后,各类夸张惹眼的与人格相关链接不断涌来。“‘人间魔鬼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比PUA(精神控制)可怕十倍’‘你必须知道职场NPD有多可怕’‘职场上识别NPD的20个明显特征’……比比皆是。”李玮登录这款社交平台APP本想放松一下,但映入眼帘的推送里不少都跟心理相关。“以致于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一些精神问题。”李玮苦笑。

围绕心理问题的引流帖无孔不入,已是不争事实。“焦虑的人,都有一个共性!”记者用手机点开某社交应用APP,一位主攻“情绪疗愈”的博主开篇便用判别“焦虑”的标准引人对号入座。评论区里,共有7727个赞、6393次收藏和517条评论。

记者发现,大量参与讨论的网友,大都有三类共性特征:一是中青年群体,二是面临学业、就业、婚恋等压力,三是经常陷在某种情绪中自我内耗。

网络心理诊断迅猛发展背后,实际上已形成一套“诱导机制”——圈层社交、算法推荐、贩卖焦虑、流量变现环环相扣,诱导人们走入“宁可信其有”的陷阱。

自诊自检后,

“消费陷阱”如影随形

在被网上各种带节奏、赚流量的测试和链接带来心神不宁,甚至怀疑自己存在心理疾病后,不少人选择接受网络诊断和网络心理治疗。

为何不去心理医院,而执着于网络心理治疗?

在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张焕看来,当下年轻人习惯于通过网络浏览信息,遇到困难时也倾向于先到网上找答案,这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去医院诊断势必经历挂号、排队、检查,大家觉得浪费时间,因此相较医院,网络的便捷性就显现出来,外加一些线上咨询可以匿名,满足了咨询者不愿暴露隐私的需求。”张焕说。

此外,“低价”也是一只巨大的推手。

就职于南京某房产中介的小何今年25岁,行业压力和收入缩水令他所在的分店短短半年便流失3名员工,小何因此陷入焦虑,并在大数据一次次精准“围猎”下决定到网上诊治,“原因很简单,那些心理博主开出的诊疗价格比去医院要便宜不少。”但是网上诊疗并未让他好转,起初看似便宜的价格,最后却要付高达2000元的心理疏导课程费用。

“低价消费”仅仅是引诱年轻工薪族“上套”的陷阱。调查过程中,记者在线添加过一个名为“钟老师”的心理治疗博主,对方询问记者心理状态后提出“电话咨询疗愈”并发来收款标准,明确告知记者“费用不高,只需200元”。但这200元包含哪些内容,“钟老师”却闪烁其词。记者反复追问,对方才道出实情:200元并非疗愈价格,而是仅用于拟定治疗方案的费用,后续疗愈须支付3000元甚至更多。至于效果不满意能否退款,“钟老师”笑称:“哪有退款的说法!”

亟待加强监管,也需拓展服务

客观上,虽不能说网络心理诊断全部失真,但各类链接推送鱼龙混杂却是事实,且很多网络博主心理咨询资质无从查证。因此,加强网络心理咨询的监管至关重要。

记者检索发现,早在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就联合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去年,全国团体标准《互联网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规范》也正式发布,于2024年10月12日实施。2024年12月18日,上海市还颁布国内首个《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针对互联网心理诊断与治疗违规现象的惩戒措施相对较少。

除加强监管外,也要正视不断增加的心理咨询需求。

张焕表示,医疗机构眼下正力求将心理健康服务送到更多人身边。“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能明显感受到眼下精神心理服务变得更加多元。”她举例,如今很多团体会预约到医院开展心理沙龙、咨询,医院也会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对有提升心理健康需求的群体开展服务。

“对于网络上的心理相关信息应保持理性,以辅助了解和自我调节为主,不可盲目依赖并自行‘确诊’‘疗愈’。”张焕说,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相对紧张,排队就诊人数较多,这类情况短期难以避免,“但是不妨先到专业医疗机构评估诊断,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标签:
责编: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