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来,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彻底甩下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实现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历史性飞跃。目前,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作为医疗资源大省,近年来,江苏全省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三大基本健康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岁月深处,一瓶“中国药”、一颗“人工心脏”、一张旧照片、一只木听筒、一封感谢信,见证了时代变迁下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传承着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医者仁心。
一瓶“中国药”
在江苏省中医院的院内制剂展示柜里,放着一瓶瓶身略微发黄的“中国药”——保肾片。
它由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肾病学家邹燕勤团队研制,具有补气养阴、健脾补肾、活血和络、泄浊解毒的功效。它的背后,是一段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故事。
邹燕勤的父亲邹云翔是我国现代中医肾病学的创始人,被称为“肾病宗师”。常年耳濡目染,邹燕勤生出了学习中医的兴趣。“我在进行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就开始跟着父亲抄方、出诊。”邹燕勤说,她在大学所学的生物和中医两门学科知识,让她面对疾病时,不仅可以用中医思维去思考疾病的诊治,还能从生物学角度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疾病。
毕业后,邹燕勤在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一干就是50多年,成为中医肾病领域的权威。她所著的《邹云翔实用中医肾病学》系统创立了邹氏中医肾病学术体系。基于父亲邹云翔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她创建了“扶正祛邪、补益肾元、泄浊解毒、祛瘀通络”的治疗方法,进一步将邹云翔教授经验方保肾乙丸进行精简,成为江苏省中医院的院内制剂“保肾片”。1998年,该项目转让至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将“保肾片”改名为“参乌益肾片”,2010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为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中医药方法与手段。
在如今的江苏省中医院中药制剂研发中心,智能化的机器每天都在不停地运转,一瓶瓶“中国药”已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目前中心可以生产片剂、散剂、丸剂、膏剂、酊剂、茶剂、露剂、胶囊剂、颗粒剂、洗搽剂等近30个剂型和200多个制剂。而就在几十年前,医院的制剂室还是小作坊式的,如今,无论是产能还是研发创制“中国药”的能力都实现了跃升。江苏省中医院中药制剂研发中心主任倪文澎表示,该中心未来的努力方向是研发出更多获得认可的“中国药”。
一颗“人工心脏”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的办公室里,放置着一颗国产“人工心脏”的纪念模型。
2021年7月1日,江苏首例人工心脏同时也是首例国产人工心脏“植入式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
当时,年仅29岁的刘先生被诊断为终末期心力衰竭,单靠药物治疗已无法取得良好效果。邵永丰教授结合病人情况,联合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最终慎重决定为病人植入心室辅助装置,也就是俗称的“人工心脏”。
这是首个国产型号的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其设备小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创下了国内四个“唯一”——唯一纯国资企业生产;唯一自始至终医工结合;唯一国内原创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唯一全套产品国内研制。
据了解,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对于大部分的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案就是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我国目前至少有1000万名心力衰竭患者,而每年实施心脏移植手术仅有800例左右。
“由于供体稀缺、手术操作难度大等因素,很多心力衰竭患者在等待供体的漫长时间里不幸去世。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普及推广,将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经调查,术后部分患者原有心脏功能还有可能恢复,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再将人工心脏摘除。”邵永丰说。
“目前,手术的成功率在95%以上。可以说,国产‘人工心脏’挽救了一大批中国心衰病人的生命,也挽救了许多家庭。”邵永丰说,患者术后的维护费用比较低,这也减轻了很多患者的家庭负担。
去年4月,江苏正式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支持江苏省人民医院等16家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推动江苏省更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从“高原”走向“高峰”。“下一步,我们将针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在人工心脏植入和干细胞治疗上,探索一些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希望帮助更多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邵永丰说。
一张旧照片
从前,市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总是隔着一堵无形的“围墙”,病患的信息往往无法有效传递。在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东台市,最远的乡镇距离东台市区有70多公里,过去,村里人一提到去市里看病就发愁。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近年来,东台市以东台市人民医院、东台中医院为龙头,高标准建成远程会诊、网络心电、集中审方等“十大中心”,并将全市6个农村区域中心、18个镇卫生院、341个村卫生室(站)构建“一张网”,力求在任何一角都能兜稳居民医疗需求。
在东台市丰新村卫生室,如今有可抽血、查心电图的健康室、治疗室、药房等近十个完善的功能室。丰新村卫生室医师吴红梅说:“曾经,村民们想做个体检都要饿着肚子到城里排队,现在早上到卫生室抽个血做个体检,晚一些我们就把体检报告发到他们手机里,特别方便。我为村民测量的心电图,可以线上提交至安丰中心卫生院申请会诊,他们遇到疑难心电图会上传至市人民医院。”
在20公里外的东台市人民医院内,坐诊网络心电中心的医师只需“一键点击”即可将诊断结果传送回镇卫生院。“网络心电中心的诊疗模式是‘村—镇—市’三级诊疗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基层医院人手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能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东台市人民医院心(脑)电图室副主任医师刘圣兰说。
此外,从前一些慢性病患者来到村卫生室就诊时,常被告知“没有药”。如今借助“互联网+”,村卫生室缺什么药,医生可以在药物配供中心申请药物配送,药物会在当天送到村里,乡亲们再也不用来回奔波了。
一只木听筒
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而听胎心工具的更新换代正是妇幼健康事业持续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听胎心的历史由来已久,目的是了解胎儿在宫内是否健康。”苏州市立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刘嘉说,“作为一名曾经的产科护士,我进入产科的第一课就是学听胎儿心跳,木听筒是当时听胎心的不二工具。”
这是一个神奇的老式听筒,不同于现在常见的医学仪器,它是一个木制的长筒,长约20厘米,形似喇叭状。“30年前,医院的助产士人手一个,非常便携,专门用来听胎儿的心跳。”刘嘉说。
然而,用木听筒听胎儿心跳并不简单,得有技巧。第一次听到胎心的感受使刘嘉记忆犹新,“上班第一天,在带教老师的示范下,我通过用手摸产妇肚子进行四步触诊后,找准胎儿心脏靠近胎背的位置,将木听筒放在产妇隆起的肚子上,弯腰侧身轻伏着听胎心节律,同时掐准手表数1分钟。一下一下‘怦怦’的心跳声,强有力地穿过木听筒,感觉既紧张又惊喜,一个小生命传达出的心声竟是这样的鲜活。”
2003年以后,医院的胎心木听筒“进化”成了超声多普勒胎心仪,胎儿心跳的结果相比原来医护人员的主观辨别来得更为客观、精准,胎儿的心跳声也不再局限于只能让一个人听到,孕妇及其家属、产科助产士、护士、医生都可以同时听到胎心的律动。
“这样真切的体验,一下子让很多父母快速进入角色,产妇有时会激动地呼叫在外等候的丈夫一起听胎心,还会要求多听几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胎心木听筒也渐渐退出了大家的视野。”刘嘉说,“现在产妇的医嘱,一般第一条就是胎心监测。随着各类听胎心仪的普及,现在父母在家就可以随时听胎儿心跳,给家庭带去了很多欢乐。”
近年来,江苏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完善。据了解,下一步,全省将持续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保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低位水平。
一封感谢信
“亲爱的侯顺玉,非常感谢您在我女儿进行剖腹产手术期间给予的关注和照顾。非常感谢您的好意!”
这是一封保存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妇产科副主任侯顺玉家中的感谢信。2011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副院长卢建林的带领下,江苏省第24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出征,侯顺玉便是其中一员。
“刚到桑给巴尔时,当地条件比想象中更艰苦些,医院里经常是七八个病人挤在一个大房间,没有按病种划分,没有专门的护士,只有一个风扇用来通风,连手术室里都有蚊子、苍蝇乱飞。”卢建林说,“虽然条件恶劣,但我和其他队员们始终坚守岗位,从未放弃对患者的救治。”
2011年,桑给巴尔前总统Karume的女儿Amina Karume怀上了第二胎,需要进行剖腹产。考虑到她为高龄产妇,风险很大,最终侯顺玉接下了这台手术。
手术当天,侯顺玉匆匆吃过早饭,就赶到医院进行了术前准备。按照医院惯例,每次剖腹产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但考虑到Amina Karume是高龄产妇,而且是第二次剖腹产,侯顺玉邀请了卢建林协助。手术还没有开始,手术室里就已围满了很多护士,桑给巴尔卫生部秘书长也来到了手术室。
打开产妇腹腔后,侯顺玉碰到了困难,产妇子宫前壁和腹壁粘连,膀胱和腹膜也紧贴在一起,好在经过细心分离,近40分钟后Amina Karume顺利产下一名女婴。由于病人身份特殊和手术难度大,下手术台时侯顺玉已汗流浃背。桑给巴尔卫生部秘书长上前握住了她的手,连声道谢。
今年是江苏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江苏作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的省份之一,累计向桑给巴尔、圭亚那、马耳他等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79批1281人次,救治受援国患者1000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多万例,帮助受援国填补1500余项技术空白,真正为当地打造了“带不走的医疗队”。“作为一名老援外医生,看到更多后辈们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我深感欣慰。愿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和健康。”卢建林说。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蔡志红 国亚妮 孙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