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晚期喉癌的治疗模式基本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不可避免会造成患者言语、吞咽和呼吸功能的障碍。重建患者发音功能是当下极具挑战的难题,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医疗团队深知“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积极探索新术式,寻求新疗法,近日顺利完成了数例全喉切除术后I期发音钮植入术,为“无喉”患者(颈部呼吸者)的再“发声”提供新希望。
让“无喉”患者重获新“声”
声音是人的第二张名片,而晚期喉癌患者进行全喉切除手术后便会丧失发音功能,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造成极大影响。
近日,患者刘先生两年前因出现声音嘶哑、说话费力等症状就医,经过检查诊断为“喉恶性肿瘤”,后进行“喉全切除术”。术后刘先生希望能尽快恢复社交,其中发音说话是他的一大愿望。10月23日,刘先生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医。无独有偶。11月6日患者陈老也因相似问题慕名而来。陈曦主任医师和陈海兵副主任医师医疗团队经过详细检查评估,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顺利完成全喉切除术,同期植入发音钮。在陈曦和刘萍护士长带领的医护团队的协同合作下,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术后短短几天内,两位患者逐步摆脱留置尿管、颈部引流、高流量氧疗等,实验室各项指标均显示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术后第14天,在言语康复训练师的专业指导下,两位患者完全可以自主通过辅助发音钮清晰流畅地表述简单词组,实现无障碍言语交流,患者和家属们激动不已,对陈曦教授团队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
团队深耕不辍攻克难关,探索发音重建技术新路径
通常晚期喉癌患者进行全喉切除手术后会丧失发音功能,目前发音功能重建主要包括食道语、电子喉和发音钮,其中发音钮是最接近生理发音的方式,通过“新声门”咽食管段进行振动产生声音,规避了许多不足,发音自然、清晰流畅、音调响亮、吐字连贯、容易掌握、持续时间长。
全喉切除术后I期发音纽植入术——这一创新突破技术,是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里程碑式的进步,不仅标志着该院向全喉切除术后发音重建治疗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也标志着该院I期发音钮植入术的开展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治疗奠定了重要的临床基础,全方位开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新征程。
关于辅助发音管你了解多少
辅助发音管于气管食管之间进行穿刺置入,呼气时堵住造口,可让肺部空气经过发音管内置的单向阀进入食管中,通过“新声门”咽食管段进行振动产生声音。Ⅰ期植入为实施全喉手术同时植入,Ⅱ期植入为全喉切除术后一段时间再单独植入。Ⅰ期植入一般在术后10—14天开始恢复语言训练,Ⅱ期植入在术后苏醒后即可进行,由言语治疗师负责。
在患者完成手术出院前,病区护士还会指导家属辅助发音管的清洗与维护方式,即每次清洗前都要检查标记处是否在6点钟方向,每日早晚、三餐后需清洗,冲洗器需每天放入75%乙醇里浸泡10分钟或3%过氧化氢里浸泡1小时,每月更换1次毛刷和冲洗器。
辅助发音管的使用寿命一般为3—6个月,只有注意日常清洁、保持口腔卫生(正确刷牙、清洁舌苔)、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减少食用糖类和含有酵母的食物、减少饮用乳酸菌类饮料、减少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才能延长辅助发音管的使用时间。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团队顺利完成I期发音钮植入术,探索科技赋能挑战头颈外科领域难题,重新定义“全喉”术后发音体验,让“无喉”患者均可获得更多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