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脊梁工程苏青协作”公益项目再次传来好消息:在江苏对口支援海南州指挥部和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工作队协助下,第二批四位青海患儿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并顺利康复出院,他们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带来希望,跨越千里迎“新生”
索南(化名)是一名刚参加完高考的准大一新生,原本怀揣着对大学的憧憬与梦想。然而,高二时他发现自己的肩膀不对称,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脊柱侧弯,需要手术治疗。但考虑到即将面临的高考,他选择了继续学业,手术计划因此搁置。高考期间,长时间的学习让他时常感到背部疼痛。高考结束后,他原本打算等到大学毕业后再进行手术,但幸运的是,他的表姐得知了江苏与青海两省的对口支援和协作项目,为他们一家带来了希望。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与评估,索南来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待手术。
另一名患儿卓玛(化名)年仅12岁,是一个特别爱笑的小女孩。“去年暑假,她在玩着,就发现她的后背突着呢,当时问她不疼,也就一直没管。”卓玛的妈妈说。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今年她的二伯发现了她的脊柱有问题,才促使她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卓玛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在表姐的帮助下,他们联系到了挂职在海南州兴海县卫健局的援青干部,并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派驻支援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乔莉取得了联系,并来到南京准备接受手术。
迎难而上,历经万难成功手术
据该项目的手术团队负责人,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殷国勇教授介绍,在此次手术中,有两例手术难度较大,其中一位患者侧弯度数高达80多度,且累及整个脊柱,包括胸椎和腰椎。由于青海高原牧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虽然发现脊柱侧弯已经十余年,但是一直没有正规治疗,由于长时间在侧弯状态下发育导致该患者脊柱柔韧性特别差、僵硬程度极高,为手术矫正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为了改善患者的畸形外观,骨科专家团队决定采用侧弯顶椎区域四级截骨术加所有侧弯区域二级截骨松解,简而言之就是将部分脊柱骨头切断、切掉一部分后重新矫正。术后,患者畸形外观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康复出院。
另一位患者年龄21岁,因先天椎体发育不良导致上胸弯脊柱侧弯。患者脊柱部分椎体发育不正常,极度僵硬,且肋骨也相应畸形。整台手术历时接近10小时,医护人员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
“这两例患者的共同特点是侧弯角度大,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生理范围,直接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另外这两位患者均已成年,侧弯时间较长,与青少年相比,该类型脊柱侧弯的脊柱柔韧性较差,手术难度相对较大,而柔韧性好的患者手术相对简单,但这两例患者均涉及长阶段的脊柱矫正,手术切口长,手术时间长,且都涉及较高难度的高级别胸椎截骨术。”殷国勇教授表示。
继续前行,帮更多边远地区患者挺起脊梁
国庆假期,医护专家们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4位患者康复顺利。临出院前,第五批援青干部、挂职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区域协作促进处副处长陈显特地赶往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教授和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晓东教授一行一同前往病区,看望慰问了正在康复中的青海患者。
“非常感谢脊梁工程项目,让我们顺利做上了手术。听医生讲,这个项目是江苏对口支援海南州指挥部和江苏省对口帮扶青海工作队今年刚刚设立的,非常感谢他们。特别感谢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索南的舅舅说。他们表示将铭记这份恩情,永远感谢医院和所有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支持。
为了更好地开展“脊梁工程苏青协作”公益项目,此前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分别派遣黄振飞医师和江涛医师两次到达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义诊,在艰苦的高原环境下为青海当地牧区患者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后续仍会定期派遣医务人员深入青海高原地区进行义诊。“脊梁工程苏青协作”公益项目不仅为这些患儿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救治,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温暖。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彰显了江苏与青海两省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紧密合作与深厚友谊,后续“脊梁工程”还将继续前行,帮助更多边远地区患者挺起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