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站里的90后医疗担当
2024-10-15 10:24  来源:南京晨报  作者:孙苏静  
1

今年6月,在南京浦口区政协、区卫健委、江浦街道的大力支持推动下,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滨江榴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惊艳亮相。最值得一提的是站点内三位“90后”的业务“小能手”,把慢性病管理、中医的“望闻问切”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诊疗服务干得卓有成效。如今,该站点每天平均接诊30余人,500余名居民成功签约家庭医生。

悉心服务,用疗效赢肯定

量血压、听心肺、询问病史……娴熟干练的操作,亲切暖心的抚慰,前来就诊的居民从怀疑和犹豫逐渐转变为钦佩和肯定。“我们张医生看着年纪不大,但看病是真有一手,把自己交给她,我放心!”张奶奶是榴园社区的居民,也是一位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张奶奶需要严格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但面对众多的药物和治疗要求,她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前段时间,张奶奶因反复出现心慌症状来到榴园服务站就诊,手里还提着一大包药,显得既焦虑又无助。

“奶奶你不要着急,您坐下慢慢跟我说说,您现在主要吃哪些药?”张国宁一边耐心询问,一边仔细查询奶奶的就诊、出院记录,发现张奶奶存在药物漏服的情况。“我给您签个家庭医生,并且把电话留给您,以后有任何关于健康的问题或疑虑,都可以随时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在近期例行的血压血糖随访中,张奶奶惊喜地发现困扰多年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她的血压和血糖都得到了良好地控制,心慌症状也大大减少。”张国宁说。

进社区“搭台”,拿服务换“人气”

年轻有的时候是优势,有的时候则会成为“扣分项”。对患者来说,一名年轻的医生,总觉得可能会“掉链子”。张国宁介绍,榴园服务站开诊后,为了能让更多的居民选择这里,信任我们。她和中医师周颖莹以及护士颜蕾,总是利用休息时间组织义诊、进社区宣传公卫服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也让站点有了“人气”。

熊先生是滨江榴园的一名保安,今年8月,在一次义诊中,熊先生在颜蕾的帮助下免费测了一次随机血糖。“16.3mmol/L,因为是吃完饭后的数值,当时就建议他第二天再测个空腹血糖。”颜蕾回忆说,熊先生第二天一大早就来了,测了空腹13mmol/L。“仔细询问后,发现熊先生血糖高已经好多年了,但一直没有接受过科学的管理,当时我们就建议他,可以签个家庭医生,我们将他的血糖管理起来。”张国宁表示,其实熊先生的数值已经到了需要住院的指征,但是他十分坚决地表示不住院,于是帮他调整了药物,再三叮嘱一周后来复诊。

值得庆幸的是,一周后,熊先生如约复诊,复查餐后10.6mmol/L。“当时熊先生特别开心,当时就在我们的建议下签约了家庭医生,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其他人特地过来签约。”张国宁说。

今年63岁的严阿姨也是榴园服务站的签约居民,令人意外的是,她不仅喜欢到服务站看病拿药,还经常会和年轻的姑娘们聊聊天。“和她们说话,感觉自己都变年轻了。”严阿姨说。

中医药加持,个性化服务更具“竞争力”

除了慢性病管理,榴园服务站的中医药服务也得到了不少居民的认可。主治中医师周颖莹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以为慢性病防治定制个性化的中医药方案,满足辖区居民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今年34岁的王女士在小区散步时,得知“家门口”开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针灸、拔罐都能做,能用医保,还有医生坐诊。饱受痛经折磨的她果断选择去试试。“医生,我痛经好几年了,针灸真的能治好吗?”周颖莹接诊后,根据王女士的情况,针灸配合电疗,也就大概两周的时间,痛经真的得到了缓解。如今,为了巩固疗效,滨江榴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成了王女士的能量“加油站”,今年“三伏”期间,连家里孩子的三伏贴也在站里安排上了。

无独有偶,今年40岁的职场“打工人”张先生只要有时间,也会选择到滨江榴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松松筋骨”。他与周颖莹相识,也是源于一次治疗。

今年夏天,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加上受凉,张先生感到左侧颈部及斜方肌区域出现持续性的酸痛与紧绷感。“坐着、躺着都不舒服,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榴园服务站。”张先生介绍,周颖莹初步诊断为“风寒湿痹阻经络”所致的颈部及斜方肌酸痛,虽然不是很懂,但接下来的一套综合治疗方案却是让他松快不少。“以前觉得中医治疗太麻烦了,但是现在有了榴园服务站,认识了周颖莹医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神奇。”

“健康循环”模式,让慢病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榴园服务站虽然是新站点,但辖区人口却呈现老龄化。为了让慢性病管理更有成效,张国宁以及她的团队小伙伴们一起,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种“健康循环”慢病管理模式。张国宁介绍,传统模式下,仅依赖医生的单方面随访来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医生需要不断地打电话给患者,对患者来讲是一种骚扰,对医生来讲是一种负担。“健康循环”模式则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在适当的时间主动前来接受检查。

“我们现在接受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大概有500名,我们除了建立健康档案外,团队还专门将签约居民按姓氏首字母进行排序,并为每一位签约居民建立单独的随访表格。”张国宁说,这样的话,签约居民哪天做的随访、结果如何、随访了几次,哪些该来复诊的没有来,一目了然。“现在在门诊,因为经常进行签约居民检索,只要居民说出自己的名字,即便不看表格,也能大概知道患者的情况。”

张国宁坦言,不管是慢性病管理还是中医药服务,患者和医生之间都应该是双向奔赴的。患者可以从我们这里收获健康,而我们,作为医生,能为患者看好病,同样收获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

标签:
责编: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