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肯好好吃饭似乎成了很多孩子的“通病”。每当到了吃饭时间,家长总要和孩子“斗智斗勇”,用尽各种方法来哄孩子吃饭。一旦用“哄”的方法行不通,有的家长就干脆用“饿”来解决。殊不知,“饿”的方法用得不对,孩子厌食的情绪会更加严重。
胃口差,应先排除消化问题
孩子到了饭点仍然没有食欲,又或者是吃几口就放下饭碗,首先要排除是否缺乏微量元素。尤其是缺乏锌元素的孩子,会表现为味觉敏感度下降、偏食、厌食、免疫力下降、生长迟缓、身材矮小等。
孩子长期厌食,或是消化不良,家长最好先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相关的生理性消化问题。
吃饭不专心,或是多动症
相比起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厌食,出现心理性厌食的孩子在临床上更为常见。这类孩子往往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无论是吃饭,还是学习,总是容易分心,不到5分钟就会开始想玩游戏,难以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情。
孩子吃饭时难以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多动症的潜在表现,家长若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会对孩子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进餐环境要保持安静
家长在纠正孩子不良吃饭习惯的同时,也要改正自己错误的喂养习惯。
首先,家长平时不该给孩子吃太多零食,零食吃饱了,孩子自然就不愿意吃饭。再者,不少家长都喜欢在饭前让孩子先喝汤,但孩子的胃容量不如成人大,很容易被汤水喂饱了。其次,孩子不肯吃饭到处乱跑,家长常因担心孩子吃不饱而追着孩子喂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预留一个专门的位置吃饭,每到吃饭时间就让他坐好在位置上,坐好才开始全家人一起吃饭。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吃饭时要以身作则,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应尽量保持进餐环境的安静。孩子在6岁前,模仿能力是最强的,通常家长做什么,孩子也会跟着做。所以,若家长吃饭不专心,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适当给孩子一点心理暗示
若孩子的厌食情况非常严重,而且不肯配合家长安静吃饭的话,家长要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尤其是孩子在进餐时间做出与吃饭无关的事情,家长也不应表现出过多的关注,更不能打骂孩子。孩子在上一顿吃不饱,又没有零食果腹,下一顿自然就会多吃一点,这才是正确的“饿”法。
另外,家长在吃饭时也能适当给孩子一点心理暗示。每到饭点,家长不妨先摆放好菜肴在餐桌上,发自内心的说一句:“真香啊,这菜肯定很好吃!”长此以往,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孩子的厌食情绪也会有所改善。广西南宁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