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猎人
2024-05-17 17:29: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一只蜱虫想要在南京城里藏身太过容易。

在人们的想象里,这种和芝麻粒差不多大小的虫子,特别喜欢活动在荒郊野岭、深山老林里。但蜱虫可以生存的场所远比人们想象中日常:平时散步的城市公园、周末郊游的郊区草地、农村自然村和农田的周边等。在这些地方,草地上打滚的小孩,亦或是自家喜欢钻灌木丛的小狗,都可能与之相遇。

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展现这个渺小又庞大的群体:全世界已知蜱类约1000余种,其中硬蜱科约800多种,软蜱科约150多种,纳蜱科1种。我国记录有硬蜱科约110种,软蜱科10种。2023年,江苏省监测到蜱2属7种,包括长角血蜱、褐黄血蜱、血红扇头蜱等,长角血蜱为优势种,占到约80%,而这些蜱可能携带有大别班达病毒、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虫等,分别会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巴贝虫病等。

监测数据的获得并不是容易的。在这背后,是一项不被普通人所熟知的工作——媒介生物监测。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捉虫”并“分析”。

专捉“草丛里的吸血鬼”

穿上防护服,戴上靴套和手套,拿着一块白色布旗在草丛上缓缓前行,每步行一段距离,就要停下观察并将附着在旗上的蜱放入容器中……这一套动作,对于江苏省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所的工作人员来说,再熟悉不过。

这就是用于游离蜱监测的“布旗法”。“上世纪90年代,江苏就开始做蜱的调查和防制方法的研究。我省蜱的出现时间一般是从春天到秋天,我们在4、5、7、9月每月做1次监测。”江苏省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所所长褚宏亮说。由于监测时雨天不能进行,每次监测要耗费数个小时,脱下防护服,工作人员常常全身是汗。

“布旗法”是用于在草地上自由活动的游离蜱监测,对于寄生在宿主身上的蜱,工作人员则需要用镊子把它从宿主身上摘下来,它喜欢藏在动物的耳朵、眼周、鼻子、腋窝这种皮肤组织比较嫩的地方。

蜱被抓回实验室后,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鉴定。“我们会通过体视显微镜,鉴定蜱的种类,根据虫态、生境等进行分装,再加上试剂和研磨珠,在研磨仪上进行研磨。研磨完了之后,用冷冻离心机进行离心,取上清液提取核酸,然后用相应的病原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看它是否携带相关病原体。”南京市疾控中心消媒科科员陈学敏解释道。

监测蜱类带毒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感染性疾病三科主任医师胡志亮表示,蜱虫身上可能携带着大别班达病毒等多种病原体,通过对人体的吸血过程将病毒带入人体,继而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被蜱虫叮咬后,有的患者体液和血液中含有大量大别班达病毒。如果患者家属与其近距离接触,也可能被感染。”胡志亮说,“在临床上,我们有见到因为照料患者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往往是那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家属可能密切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这个时候要尤其注意,应注意手卫生,戴好橡胶手套和口罩,避免交叉感染的情况。”

对蜱类带毒情况进行监测,可以更好地防控当地的蜱媒传染病。“我们通过监测全省蜱的种类、分布区域、密度、带毒情况,指导蜱媒传染病的防控,保护群众身体健康。”褚宏亮说。

“我们工作人员是不怕虫子的”

除了蜱外,蚊子、苍蝇、蟑螂、老鼠、螨、跳蚤、臭虫等让常人避之不及的生物,也都是工作人员打交道的对象。

“我们的工作对象就是媒介生物。”褚宏亮说。所谓媒介生物,一般指能传播疾病给人类的生物,或称病媒生物、卫生害虫。“所以我们工作人员是不怕虫子的。”

关于媒介生物出没的时间,褚宏亮刻画了一张全年时刻表,“在江苏,鼠类和蟑螂都是全年活动的。大概在3月份以后,就可能会出现蚊虫的活动,同时蜱的活动也来了,如果天气合适的话,甚至苍蝇的活动也会有出现。一般夏天是媒介生物活动的高峰期,像蚊子、苍蝇、蟑螂的活动都会在此时达到高峰。”

“根据相关监测方案,在媒介生物活动的月份里,我们每个月监测蚊虫2次、苍蝇1次,每两个月监测蟑螂1次,单数月监测老鼠1次。”褚宏亮介绍道,团队日常负责全省的媒介生物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风险评估。

对团队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传染病疫情的控制。“今年,登革热疫情的风险依然很高,江苏也在风险区域内,也可能会出现登革热病例的输入,导致本地疫情的传播流行和扩散。”褚宏亮表示,由于登革热主要靠蚊虫传播,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因此控制疫情最重要的就是媒介控制。“不光是登革热,其他很多传染病都是一样的,只有把传播媒介控制住了,才可以减少传播或者是不传播。”

平时,在一些重大活动的保障后方,也能看到团队的身影。“比如说一些大型体育活动、大型会议等,我们要对一些场馆进行病媒生物的控制。打个比方,在某个场馆的核心区,如果不对老鼠进行控制,那它就有可能会把电线或者网线咬断,酿成事故。还有一些重大活动在夏天举办,那就要控制蚊子的数量。比如大型体育盛会,如果运动员村的蚊子太多,那就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状态,所以我们也要去进行控制。”褚宏亮解释。

平衡的选择

让褚宏亮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年防制理念的不断变化。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城市“绿意”也越来越浓。以南京为例,最新数据显示,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绿地率达40.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平方米。

“其实是有点矛盾的。”褚宏亮坦言,“现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好,室外的绿地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可供大家休闲娱乐的草地越来越多,这个环境实际上是有利于蜱的孳生的,所以从我们的监测结果来看,这些年蜱的分布范围在逐渐扩大。但是如果为了控制蜱把这些草地全部清除掉,我觉得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讲控制,也讲策略和平衡。”

“最早偏重的是化学防制,强调用药,因为见效快。这些年来,环保理念不断更新,如今更偏重于绿色的防制理念,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更加强调源头的控制,采用一些物理防制手段。比如说如果屋外有些蚊子,那么我们把纱窗关好,让它们无法进到屋里来咬人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强求在野外把它们全部消灭掉。”褚宏亮说。

媒介生物防制是一个相对接近于永久的命题。从人类形成的时候,就一直在与它作斗争。

“它们其实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很难被完全消灭掉。既然不能把它们完全消灭,那么就要想办法去控制它们。”褚宏亮说,“当然,它们也能想办法战胜你的控制。比如说用药去灭蚊子,那么多蚊子不会心甘情愿地被轻易灭掉,那么它自身就会做出一些改变,增强自身抗药性,提高生存率。”

“为了增加防制效果,我们会做一些监测,抗药性监测就是最典型的。比如说蚊子,我们每年都需要去做监测,一个地方的蚊子对哪些药敏感,对哪些药产生抗性变得不敏感,根据监测结果对药物使用做一些调整。”褚宏亮表示,既然很难将媒介生物完全消灭掉,那就把它们的密度尽量控制到比较低的水平,减少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这是人和动物相互斗争的过程。”褚宏亮说。

健康小贴士:

专家提醒,4-10月都是蜱虫的活跃期。蜱虫会将自己的头埋在人体的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有害物质。若不及时取出,轻者引发皮肤疾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一旦发现身上有蜱虫,不要用手硬拽,蜱虫嘴上的倒刺可能会留在体内。可以用镊子贴紧皮肤夹住蜱虫迅速取出。蜱虫咬伤后,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被蜱叮咬的历史。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国亚妮 孙骏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下一篇